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么个疑问,那个自称“法式奢华”的DS汽车,怎么在中国市场上就没掀起什么浪花,甚至很多人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个牌子?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光看它后来的营销和产品可不够,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个二十年,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这一看就会发现,它的出生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变动和妥协,可以说从根上就埋下了后来发展不顺的种子。
这事儿得从2004年说起,那会儿法国的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在全球市场正面临不小的压力。
在欧洲大本营,销量有些增长乏力,集团的整体利润表现也不太理想。
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PSA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
然而,当时PSA在中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它和东风汽车合资的神龙公司,市场表现一直被大众、通用这些竞争对手压着打,销量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之前广州标致项目失败留下的阴影,法国人迫切地希望能在中国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就像大众汽车那样,除了有一汽这个伙伴,还有上汽,实现“两条腿走路”。
就在这个时候,国内的哈飞汽车也正处在困境中。
哈飞以制造微型车起家,但自身发展遇到了瓶颈,连续两次尝试上市都以失败告终,企业也面临亏损,急需引入外部的强大品牌和技术来帮助自己脱困。
于是,一个急于在中国“再婚”的跨国巨头,和一个渴望“外援”的本土企业,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双方的初步想法其实很务实,PSA看中哈飞在商用车领域的空白,认为让哈飞来生产PSA的轻型商用车,既能为集团带来增量,又不会与主营轿车的神龙汽车产生直接冲突,可以很好地安抚现有合作伙伴东风的情绪。
对于哈飞来说,能和PSA这样的国际大厂合作,即便只是从商用车开始,也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
然而,这段看似前景光明的合作,从一开始就走得磕磕绊绊。
双方从2004年初开始接触,进展缓慢。
PSA方面顾虑重重,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平衡与东风的关系。
东风作为PSA在华的“正室”,自然不希望看到PSA再找一个伙伴来分薄资源和市场。
这种犹豫不定的态度让哈飞很着急,为了表示诚意和决心,哈飞甚至在2004年9月主动到深圳投资建设了观澜工厂,意图用实际行动来吸引和锁定PSA。
这一举动似乎起到了效果,2005年双方的接触变得频繁和深入。
可就在关键时刻,合作的消息被提前泄露了出去,这立刻引起了东风方面的强烈不满。
面对来自重要合作伙伴的巨大压力,PSA不得不紧急降温,对外发表声明,强调在乘用车领域,东风是其唯一的合作伙伴。
这个声明说得很有技巧,因为它回避了双方正在洽谈的商用车项目,但实际上已经给合作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07年,PSA集团迎来了一位新的掌门人,这位新总裁对中国市场有着更为宏大的规划,提出了要在2020年实现200万辆年销量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认为在中国拥有第二个合作伙伴是至关重要的。
再加上他个人与哈飞的母公司中航二集团有过往的合作关系,于是他决定顶住压力,重启与哈飞的合作谈判。
这一次,双方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很快就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计划在深圳的工厂投产豪华轻型商用车,合作眼看就要修成正果。
可就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刻,更具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
东风为了彻底阻止这场合作,开始酝酿一个釜底抽薪的计划:直接出资收购哈飞汽车。
如果计划成功,哈飞将成为东风的一部分,PSA的“二婚”计划自然也就泡汤了。
然而,还没等东风的计划付诸实施,一个来自更高层面的力量改变了棋局。
2008年,为了推进国产大飞机等重大项目,国家决定对航空工业体系进行战略重组,哈飞汽车的母公司中航二集团与昌河汽车的母公司中航一集团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新集团成立后,对旗下非核心的汽车业务进行了重新评估和规划。
最终在2009年11月,新中航集团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旗下的哈飞、昌河等汽车资产,整体打包出售给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长安汽车。
这个变化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PSA的谈判对象,在一夜之间从哈飞变成了实力更为雄厚的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的背景和实力与东风汽车不相上下,东风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易地去阻挠PSA的新合作了。
局面至此,PSA在中国寻找第二个合作伙伴的愿望,终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以实现。
而恰恰是在2009年,全球汽车产业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PSA集团在欧洲正式复活了旗下高端品牌DS;二是中国汽车市场销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面对一个全新的、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长安,以及一个空前火爆的中国市场,PSA的决策者们迅速调整了思路。
他们意识到,如果再按照原先和哈飞的计划去生产利润相对较低的商用车,那就太浪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于是,一个大胆的新计划诞生了:将刚刚复活的豪华品牌DS引入中国,与长安合资生产,直接切入中国增长最快的豪华车市场。
就这样,最初为哈飞和PSA商用车项目准备的深圳工厂,摇身一变成了长安标致雪铁龙的生产基地。
2011年,总投资额高达84亿元人民币的合资公司正式成立,准备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
回过头来看,DS品牌进入中国的整个过程,更像是一系列商业博弈、意外事件和战略妥协的最终产物。
它并不是一个豪华品牌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布局后进入新市场的标准案例。
它的诞生充满了仓促和偶然,它的合作伙伴是半路更换的,它所使用的生产设施最初也是为完全不同的产品规划的。
这种“先天不足”决定了DS从一开始就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和深厚的市场根基,当它被匆忙推上舞台,直接面对那些已经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德系豪华品牌时,其后续发展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