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时节,荷兰政府突然动手,引用了1952年的老旧法律,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进行了临时接管。
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接管股份之外,荷兰方面还让公司里的中国籍CEO辞职。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难道荷兰真以为掌控一家芯片企业,就能左右整个全球汽车产业的命脉吗?
要明白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先聊聊安世半导体到底是个啥样的公司,这家公司不是搞那些听着就高大上的顶端芯片,主要专注于汽车行业的基础元件,比如用在控制车灯亮暗,方向盘转向的芯片,都是出自他们手。
这玩意儿别看不起,基本芯片在全球各大汽车厂商那里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简直可以说是汽车电子里不可缺少的“隐形刚需”,一点也不夸张。
原本以为,一个总部设在荷兰的公司,核心资源应该都留在那儿,但后来才发现,情况早就变了。2019年,闻泰科技花了三百多亿元,拿下了安世半导体的控股权。
此后,安世的主要生产实力都转到了东莞那边的工厂,相关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核心技术团队也差不多全部实现了本土化安排。
荷兰总部那些剩下的,也就算是个“注册地”的名头罢了,实质上,设计芯片和供应客户,全靠中国的工厂说了算。荷兰那边明显没搞明白这个产业背后的逻辑。
他们翻出几十年前的老规章,打着“保障安全”的幌子动手接管,大家都一眼就能看出来,实际上不过是想牢牢把控芯片供应的关键环节。这一招,不光是在半导体行业露一手,同时还能向美国表达忠诚。
看得出来,这步棋真是走得太随意了,到了2024年10月中旬荷兰总部那边的动作,还显得有点怯场。
在华员工的账户突然被冻结,工资也被停止发放,还发来了通知,要求东莞工厂全面听从荷兰那边的指示。原本以为这招能轻松压服中国团队,没想到安世中国那边直接硬刚。
公司明确说明,员工只需要对中国公司负责,工资也会按时发放,工厂的生产和运营都保持原样,没有任何变动。
荷兰手里的那些所谓“控制权”,一下子就变成了笑话,就像抢了个空办公室的门牌,可真正的机器设备、人才资源和客户全部都在外面,一点实质性的作用都没有。
荷兰这边闹得热火朝天,最倒霉的莫过于遥远南美的巴西了。
荷兰那边接管之后,巴西发展部的一个秘书就放话了,要是安世的芯片断供问题拖得不汇报,国内一些车企不到两三周就得停产。
巴西的汽车行业对安世芯片的依赖程度挺高吧?估计当地十多万汽车工人都真切感受到这点。
大众、通用这些国际汽车公司在巴西都搞有组装厂,不过啊,那边的芯片库存一直就不多,,最多也就能撑个一两星期。一旦停工,不只车企受影响,整个当地产的经济也可能跟着受挫。
没办法之下,巴西只得到处找办法解决,挺让人惊讶的的是,它没去找那个经常惹事的荷兰,反倒转身向中国求救。
其实,巴西并不是有意偏向哪一方,产业的现实摆在那儿罢了。安世半导体真正能产出货的工厂都在中国,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也在中国,能帮忙解难题的工程师同样在中国。
荷兰这边手上就一张“公司牌照”罢了,要他们拿出芯片来,根本没有那个生产本事。
其实,这样的教训之前就有先例,比如本田在加拿大的工厂,就曾因为芯片短缺,不得不减产,连部分生产线都暂停了一阵子。
安世这边一出事,整个汽车圈都跟着紧张起来。荷兰也想不到,自己那场草率的“控制权角逐”,竟会把全球产业链搞得天翻地覆,乌烟瘴气。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这回可忍不住了,赶紧出来喊话,让荷兰赶紧解决这事儿。直言要是不再拖下去,欧洲四季度的汽车产量说不定会大跌一大截。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也表达了看法,觉得这事儿不仅仅影响到汽车行业,还会波及到发电机、工程机械等多个行业,影响范围挺广的。
您得清楚啊,像德国的博世、西门子这些巨头,可都是安世半导体的重要客户,一旦芯片供应出问题,他们的零部件生产都得跟着搁置停工。
更好玩的是,美国一边嘴上说支持荷兰的决定,但实际上,他们自家的车企可早就开始叫苦了,最近,通用、福特的北美工厂都在减产,甚至有些SUV的生产线也缩短了班次。
原本想着搭个便车,给中国施点压力,没想到反倒把自己也扯了进去。这次操作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很明显,荷兰这回完全搞错了21世纪制造业的玩法。
他们死板地觉得,只要把注册地点和股权搞定,就算掌控了一切,可偏偏忘了,现在产业的命根子早就转移到完整的产业链、关键的人才储备和长期合作的体系里了。
合同条款再怎么写得花哨,客户关心的还是能按时拿到手的芯片,毕竟那些空洞的条文也不管用。
看看安世中国这边,是真扎扎实实地干呀,按时发薪,积极生产,客户也没因为荷兰的事情跑掉。反倒荷兰那边,就不那么顺利了,现在想从“临时接管”的尴尬局面里摆脱出来,都挺难的。
他们制定的那些监管办法,审批和否决一块儿搞,把公司硬生生放进了个“玻璃盒”里头。企业想避开风险,客户又想稳定点,谁还愿意继续跟这帮荷兰打交道呀?
现在这个情况,巴西还在急着盼着中国那边的消息,欧洲行业协会每天都在向荷兰施加压力,而荷兰自己也在琢磨着怎么脱身。
这事不用多说,归根结底还是得搞出芯片,把货准时交到客户手里。荷兰呀,想甩掉“得罪全球”的名声,可光说漂亮话可不行,得拿出真本事来干实事。
巴西能不能坚持这两三周的“截止日期”,荷兰会不会改变想法,这些都还得看时间来检验。
有一点可以毫无疑问,那就是当前的全球产业链早已紧密相连,形成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格局,想用商业规则作为杠杆“卡脖子”的做法,最终只会伤到自己。
荷兰这场“拿了门牌,丢了产能”的闹剧,也提醒了各国,在如今全球深度一体化的趋势下,尊重市场规律、保持产业链的稳定才是走向共赢的正确道路,逆势而行根本不是明智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