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网约车行业:潜藏风险与生存现状,带你避坑助力新手入行

你知道吗?在中国,网约车平台每天要处理超过3000万个订单。这意味着,每天有无数司机在路上穿梭,将人们送达目的地。你听说过有司机刚入行不到三个月就赔了个底朝天,最终打道回府吗?如果你想以网约车司机为生,这可是个不容忽视的大坑。

透视网约车行业:潜藏风险与生存现状,带你避坑助力新手入行-有驾

作为一个资深记者,几年来我一直在跟进网约车行业的新闻,采访过因这行年赚几十万的老司机,也探访过贷款买车后背负巨债的倒霉司机。这篇文章将带你层层深入解析网约车行业的 "黑与白",传授避坑指南,帮助你在一入行时就站在一个正确的起跑线上。网约车行业是否真的如表面光鲜?能不能成为你的事业出路?不妨一起看下去再做决定。

先提出一个问题:进入网约车行业是否真的能靠勤奋与努力带来收获?有些人是这么认为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那么简单。这条路看似风生水起,其实处处暗藏风险。

透视网约车行业:潜藏风险与生存现状,带你避坑助力新手入行-有驾

首先是“买车还是租车”的争议。一些人觉得,与其一直给别人交租金,还不如直接买一辆车,干不下去还能变卖回本。听起来有道理吧?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你就中了一个典型新手的大坑。比如有司机小王,他觉得花点钱买辆新能源车,既环保还能长期赚钱。但在跑了半年多之后,小王的车行驶了不到30万公里,年检、保险、维修等费用加起来已经让他不堪负重。更别提这些营运车居然有60万公里的报废限制,等于是还没跑多久,辛苦打拼的钱又得拿去贴补维修。他想把车转成私家车也被告知,要么质保无法继续,要么卖车得亏好几万元。

是不是租车就没有坑了?下一部分再告诉你其中的门道。

透视网约车行业:潜藏风险与生存现状,带你避坑助力新手入行-有驾

租车确实是新手入行的绝佳“试水工具”,但租车中也有不少雷区,如果你是一只新晋小白鸽,分分钟都可能被啄得“体无完肤”。

很多有经验的网约车司机都建议,新手租车,一定要记住几点。第一,千万别忘了先考出网约车资格证。在不少新司机心里,认为做平台车主,只需要有一部车就能上路接单了。错!没有资格证上路被抓到,罚款动辄数千,不仅赔钱,更让你的入行信心受挫。

第二,一些租赁公司的合同里藏着不少“坑货”字眼,比如“融资租赁”——听名字你可能觉得和普通租车没什么区别,其实它是让你用租车的形式强制买车;又或者是“合作协议”,看起来好像门槛低,但后续的流水分成、苛刻条款让你慢慢察觉这是怎么回事。如果忽略了这些细节,到头来会发现自己入行成本远高于预计。

另外,还有退车时的“诈你”套路:租赁公司人模人样地来检查车子,一看电池包有一丁点划痕或磨损,就扣你几千甚至几万元维修费。因此,提车前务必拍下电池包的照片,拍得越清楚、越全面,退车时你就越有底气。

当然问题不仅止步于入行门槛,更恐怖的是接踵而至的低收入现实。刚入行的新手司机常常抱有美好的愿景,期待每天几百元的收入,但最终却被各种隐藏成本打回原形。一位网约车司机告诉我,烧的并不是车,是钱。

细数下来,你会发现整个行业貌似已经风光不再。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节假日,曼城的人出行不断增加,但司机的利润却在降低。一些老司机透露,如今平台的抽佣加上优惠政策的逐步收缩,他们每拉一单的纯收入甚至还不如三年前一半多。

当乘客们通过高额的满减享受几块钱就能跑大半个城市的快感时,收入减少带来的心理落差却在司机群体内部蔓延。黄师傅是一名杭州郊区的老司机,他曾经满怀希望地加入网约车行业,一个月跑20多天,加班加点工作,说好听点,的确比之前端盘子赚得多点,但他常说:这行就是“黄牛命”。起早贪黑跑车,结果一回到家,发现自己的数字账户显示到手没几个钱,甚至电动车的充电费都占了不小的比例。

更有甚者,一些租赁公司不再遵循合同条款,通过后台扣除司机的收入。退车时再来扣押金,击碎的是司机们对行业为生不可限量期待的最后一丝梦想。而当司机们声讨维权,很少得到公平裁决。

就在不少网约车司机感觉生无可恋、打算抽身离开这摊子浑水时,突然传来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多地监管部门介入了,对不少以不公平合同条款敲诈勒索司机的租赁公司展开了大范围调查。据爆料,这些租赁公司不仅私下修改合同,还安排所谓的“暗雷条款”,比如增收无实际意义的费用。

在行业整改中,诸如“合作协议”被严格审查,很多违规公司在沸反盈天的舆论中被点名。一位市场研究员评论道:“以往是司机的问题,但调控要从根源解决,治这种病得从行业结构管起。”

舆论出现了分歧。司机们普遍拍手叫好,称“终于有人管了”;但另租赁公司却大呼委屈,表示疫情后一直面临资金压力,少有盈利,“现在监管再收紧,我们是要关门吗?”

从表面上行业的整顿似乎是要还司机一个公道,但细细一想,问题真的能这么轻易地解决吗?

租赁公司抗议加剧,驾驶员也忧心忡忡。一些公司趁机抬高了租金,打压司机群体。很多司机发现,平台上的抽佣其实并没有实质下降,哪怕政策稍微倾斜,也远未填补燃油涨价带来的成本上升。司机群体反映从希望到无奈,一些人甚至决定放弃这条本来指望“二次创业”的路。

这场行业整改看似在平息矛盾,深层次的分歧却已摆在台面上:平台的盈利模式与司机的生存压力似乎成了零和游戏,而没有一点妥协的空间。当人与资本合力推动的商业模式失去了协同,它最底层的参与者被迫弯腰负重前行,换来的却可能是改革带来的更大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行业都逃不开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网约车市场也不例外。人们习惯于美化某些工作,认为所有的低起点行业都是“靠坚持就能致富”的神话,而当经济环境稍微下滑时,这些行业最先被击垮,背后的冷酷残酷也暴露无遗。

要说你非要入行当个网约车司机,我劝你不如先看清方向。天上掉馅饼的故事总会吸引一些人,而卖铲子的总能笑到最后。但别急着拍板,流程性霸王条款还在呀,平台的抽成机制没变呀,隐藏成本可能比你脑补的真相还要惊人呀。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否则你努力地“拉满”行程表,也未必能涨满自己的钱包。

网约车真的值得入行吗?有人说能月入过万,但也有人表示力不从心,即使付出了12小时的工作也只能维持温饱。你怎么看?在巨头赚得盆满钵满的司机是否压力过大?还是大家觉得入这行的都要自我承担风险?欢迎在下方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