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数据:2025年,问界系列一口气卖了90万台,其中M7就贡献了35万辆,这销量放在SUV市场里直接把宝马、奔驰、奥迪甩出好几条街。
你以为这是运气?
别逗,那背后可是余承东和他的华为车BU硬生生拼出来的血汗史。
反观比亚迪那个挂着华为ADS 3.0光环的方程豹8呢?
销量乏善可陈,AI智能体验还被网友吐槽“只摸到门槛”,这差距不是小打小闹,是战略与执行力的天壤之别。
说起这两位安徽老乡——新能源大佬王传福和智能化掌舵人余承东,他们俩的故事简直像是国产汽车圈的一部狗血连续剧,三次差点联手,却总擦肩而过。
要我说,这比篮球场上詹姆斯和杜兰特明明能组队创造历史,却偏偏各自带队搅局还刺激多了。
想象一下,当年的2020年,比亚迪正处于风雨飘摇期——2019年财报几乎让投资者心脏跳停,王传福忙得跟陀螺似的,一边抢救公司命脉,一边对未来智能化浪潮爱理不理。
而那时候余承东眼睛都冒火,要用鸿蒙系统加ADS自动驾驶技术打造“中国版特斯拉”。
机会来了,可惜“船夫哥”没空搭伙儿,两人的第一次握手机会就在这泥潭中溜走。
到了现在,一个靠纯电霸占新能源江湖,一个凭借鸿蒙智行生态撬动L3自动驾驶新纪元。
他们一个专注硬件,一个深耕软件,不同路径上的较量堪比NBA季后赛最激烈对决。
这不仅是科技,更是一场关于坚持、遗憾还有错失机遇的人性戏码。
有意思的是,在2021至2023年的寒冬期,当广汽董事会毫不留情地投票否决合作时,有多少人笑话华为车BU“不靠谱”?
任正非甚至亲自喊话“五年内不造车”,但“大嘴哥”余承东没有低头,他反倒炼出了如今令人咋舌的鸿蒙智行体系,实现无图谱零接管1314公里测试成绩——绕赤道三分之一圈无人干预开车!
这个成绩,连BBA这些传统豪强都只能默默舔伤口。
再瞧瞧比亚迪,好家伙,人家产能庞大,但面对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新消费群体,总有点迷茫。
从腾势N9试水搭载华为ADS,到方程豹高调亮相,每一步都有闪光点却始终少了一股彻底颠覆市场规则的大杀器味儿。
如果拿体育比赛来形容,就是领先半场的时候被逆转,看得粉丝心碎欲裂。
这种犹豫徘徊,让竞争对手趁虚而入,也暴露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那些复杂纠葛:长安的小心翼翼、北汽的不温不火,再到广汽11:0拒绝携手,各种利益博弈交织成一盘扑朔迷离的大棋局。
听起来挺惨,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错过联姻或许让人扼腕叹息,但这种割裂也催生了更丰富、更尖端、更有活力的发展态势。
毕竟,如果两位大神早早绑在一起,中国制造可能已经称霸全球。
但同时,你有没有想过,没有竞争,没有摩擦,就缺少那些激情四射、一触即发的创新火花?
就像足球巨星梅西和C罗如果一直踢同一支球队,是不是少了些个人英雄主义带来的看点?
细节决定成败,比如问界M7/M8/M9,以双L3解决方案PK全行业,还大胆用断层式主动安全AEB技术刷新国产豪华SUV标准;赛力斯魔方2.0平台灵活支持纯电+增程模式切换,把续航焦虑踩在脚下;高强度钢材加镁铝合金构建坚固骨架,加上100多家顶级供应商撑腰……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自然吓坏传统豪强BBA,让他们只能望洋兴叹。
在这背后,高净值客户买的不只是辆车,而是一份身份认同感,还有一种生活方式标签。
这心理学意义,说白了就是“面子工程”,谁不喜欢当个有钱又懂科技的人呢?
不过,比亚迪虽有规模优势,也不能掉以轻心。
价格战红海太危险,不注意品牌塑造和产品研发,只能陷进恶性循环。
一旦消费者开始挑剔质量与服务,仅靠降价玩套路迟早被淘汰。
所以啊,新消费时代拐杖换成品质、安全还有用户体验,否则等着看别人表演吧!
聊着聊着,我忍不住琢磨:中国自主品牌怎么老犯“三次擦肩”的低级错误?
真的是胆子小、不敢赌吗?
还是资源整合能力捉襟见肘?
或者政策扶持不到位导致企业间互信不足?
从更宽泛角度讲,这是整个国内汽车业转型升级路上的阵痛。
不管怎样,它既刺激又残酷,就跟《速度与激情》里跑山一样,有时赢得漂亮,有时翻车现场,看客们叫好叫苦声此起彼伏。
你要是真去上海或广州国际车展碰巧撞见两个安徽大佬并肩站台,可千万别只盯着新款车型,多看看他们脸上的神色交流,那里面藏着不少没写进新闻稿里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网络上一有人批评“不团结”、“没有远见”,评论区马上炸锅。
但说真的,大多数网友平时都是放大镜专家,只盯别人家的芝麻,对自己家的西瓜视若无睹罢了!
所以,中国汽车行业今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需要更多像王传福、余承东这样敢冲敢拼的人物继续厮杀。
不过,说到底,无论输赢,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一帮弄潮儿,也是值得我们喝彩的人物。
我倒觉得职场如球场,即便明星球员天赋异禀,也常因团队配合问题功亏一篑,我们普通人在现实世界何尝不是如此?
最后抛给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俩差点凑一起却最终各奔东西的大事件,会不会成为下一波中国制造崛起的新动力源泉呢?
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脑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