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宝马半月连坏,行驶中突然趴窝,4S店回应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都图个踏实安稳。

辛苦工作挣了钱,改善一下生活,买辆好车,既是方便出行,也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肯定。

很多人都觉得,这钱花得越多,东西的质量就越有保障,心里头也越踏实。

尤其是像宝马这样世界闻名的豪华品牌,大家一听,脑子里浮现的可能就是“德国工艺”、“性能卓越”、“安全可靠”这些词儿。

70万宝马半月连坏,行驶中突然趴窝,4S店回应-有驾

可福建莆田的方先生最近的遭遇,却让很多人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 chiffres?

他花了70万买的宝马X5,本以为是买了个省心和放心,结果却在短短半个月里,买来了一连串的惊吓和烦恼。

事情要从方先生这辆宝马X5说起。

这车是他在2023年从厦门一家正规的宝马4S店买的,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70万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承载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这个豪华品牌的高度信任。

然而,这份信任在今年五月底到六月中旬这短短的半个月里,被一次又一次的故障警报声击得粉碎。

第一次,车子仪表盘上亮起了“驱动系统损坏”的警告。

开车的都明白,这驱动系统就跟人的腿脚一样,是车子能跑起来的关键,这可不是小毛病。

70万宝马半月连坏,行驶中突然趴窝,4S店回应-有驾

方先生心里一紧,赶紧把车送到4S店检查。

当时给出的解释听起来挺有技术含量,说是“通信程序乱码”,解决方案是给车辆的系统做了编程和升级。

就好比我们的手机卡了,技术人员说刷个机就好了。

方先生虽然心里有疑惑,但想着现在车子都智能化了,出点软件问题似乎也说得过去,也就接受了。

可没想到,这“病”治得也太不彻底了。

系统刚升级完没几天,同样的故障警报灯又亮了,而且还不止一次,这次的提示变成了“传动系统损坏”。

传动系统,简单说就是负责把发动机的力气传递到轮子上的那套东西,同样是汽车的核心部件。

方先生心里就更没底了,这车到底是怎么了?

70万宝马半月连坏,行驶中突然趴窝,4S店回应-有驾

他再次找到4S店,可这次得到的答复更让人一头雾水。

4S店方面表示,虽然故障灯亮了,但他们的电脑设备检测下来,却“未能检测到明确故障”。

这就好比一个人明明发着高烧,浑身难受,可到了医院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医生说你没病。

这种感觉,相信谁遇到都会觉得既憋屈又害怕。

车子明明在报警,专业的维修店却说查不出来问题,这让方先生对这辆车的安全性,以及4S店的技术能力,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如果说前两次还只是让人心里不安的“警告”,那么第三次故障,就直接演变成了一场现实版的“公路惊魂”。

那天,方先生正开着这辆宝马X5行驶在国道上。

国道不同于市区,车速普遍较快,路况也更复杂。

就在行驶过程中,他一脚油门下去,预想中的提速并没有出现,反而感觉车子像是被人从后面拽住了一样,瞬间失去了所有动力。

70万宝马半月连坏,行驶中突然趴窝,4S店回应-有驾

发动机虽然还在响,但车子却使不上一点劲儿,只能靠着惯性向前滑。

那一刻,方先生的后背估计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能做的,就是紧紧握住方向盘,凭借着自己的驾驶经验,在车流中惊险地把车滑行到路边安全地带停下。

事后回想起来,他都觉得后怕,幸亏当时反应快,也幸亏后方的车辆及时避让,否则一场严重的车祸可能就无法避免了。

一辆价值70万的豪华SUV,在行驶中会毫无征兆地突然“趴窝”,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质量问题了,而是对驾驶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直接威胁。

这一次,问题严重到无法再用“查无实据”来搪塞了。

车辆被拖回4S店后,经过彻底检查,终于找到了“病根”——变速箱阀体损坏,需要更换。

这个“变速箱阀体”是什么呢?

70万宝马半月连坏,行驶中突然趴窝,4S店回应-有驾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变速箱这个“大脑”里的控制中心,它负责指挥油液去推动各个部件,来完成升档、降档的动作。

它要是坏了,整个变速箱就等于瘫痪了,车子自然也就动不了了。

病根是找到了,但一个新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这台车还很新,好端端的变速箱阀体,为什么会突然坏掉?

对于这个问题,4S店方面也给不出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解释,他们只是说“它坏了,所以要换”,至于损坏的深层原因,他们也说不清楚。

这下子,方先生彻底无法接受了。

一个连病因都搞不清楚的维修,怎么能保证换了新的零件之后,同样的问题不会再次发生?

下一次“趴窝”会在哪里?

是在高速公路上,还是在十字路口?

自己还能有这次这么好的运气吗?

70万宝马半月连坏,行驶中突然趴窝,4S店回应-有驾

这种未知,才是最让人恐惧的。

于是,双方进入了协商阶段。

4S店提出的方案很“官方”:按照保修政策,免费为方先生更换损坏的变速箱阀体,并且作为补偿,额外赠送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大核心部件两年的延长保修。

这个方案,从商业和法律角度看,似乎是按规矩办事。

但对于经历了生死一刻的方先生来说,他要的已经不是一个修好的零件,而是一份能让他重新敢坐进驾驶室的“安全感”。

这台车在他心里的信任度已经降到了冰点。

因此,他提出了退车或者由4S店折价回购的要求,他不想再与这个“移动的风险源”为伴了。

然而,4S店方面则表示,根据国家的“汽车三包法”,方先生的情况目前还不满足退换车的硬性条件。

70万宝马半月连坏,行驶中突然趴窝,4S店回应-有驾

比如法律规定,因为严重的安全性能故障修了两次还没好,或者发动机、变速箱这种大件换了两次还不能正常用,才能退换。

方先生这虽然故障严重,但从维修的次数和更换部件的次数上来看,似乎还差了那么一点“火候”。

就这样,一方觉得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信任全无;另一方则坚守着法律条文和公司规定,双方的诉求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协商自然也就陷入了僵局。

这件事其实也反映出我们很多普通消费者在维权时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

现在的汽车技术越来越复杂,消费者和厂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

厂家一句“原因不明”,就能把所有技术上的责任和未知的风险,都推给了消费者。

我们当然要尊重法律,但法律是社会行为的最低底线,而不是服务的最高标准。

对于一个豪华品牌而言,消费者付出的高昂价格,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对这个品牌长久以来建立的信誉、技术和安全承诺的信赖。

当产品出现了危及生命安全的问题时,如果还只是冷冰冰地用“不符合三包条款”来回应,那无疑会极大地伤害消费者的感情,也损害了品牌自身的形象。

反观我们国内的一些新兴汽车品牌,在服务上之所以能赢得口碑,恰恰是因为它们更懂得倾听用户的声音,更愿意用有温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去努力修复用户的信任。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在改变整个市场的生态。

这也提醒所有的汽车厂商,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赢得消费者的心,光靠品牌光环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实在在的产品质量和让人安心的服务上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