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说新款埃安RT要亮相,心里就有点稀里糊涂。不知道是不是我对电池的续航敏感度太高,比如我之前试过一台同价位的车,要是只是在高速上跑个200公里,油表还没走到中间就觉得挺稳的。结果,那天我算了算,55.1kWh的电池大概每百公里耗电15度(估算,样本少),也就是说正常工况下续航还能维持480公里左右(体感)。像我这样的普通用户,你开车最怕的还是突然找不到充电站,突然心里一紧,整个人就不踏实。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说到续航,65%电量在高速上跑,耗电会快点,估算大概在20度左右/百公里。普通家庭日常用车,120公里左右的通勤每天都够了,但要是想搞长途,要多准备点耐心或有个备用方案。好比我邻居开电动车,他说:你就别奔我那速度,长途跑得快不过借电,割肉。这其实也反映出,技术再提升,没有实际用到场景的配套支撑,总觉得还是差点意思。
对比起来,小鹏MONA M03的智驾表现有点抢眼。埃安RT一向依赖快充和电池技术,但在自动驾驶体验上,话说回来,小鹏的MONA M03配备的MONA OS,那个自动泊车和高速辅助实际用起来比埃安顶配的激光雷达那套还灵敏。尤其是在城市复杂路况,换道、避让、跟车,感觉差距还挺明显。我好奇:是不是因为研发团队在智驾布局上,花的心思没那么多?还是说技术积累还没追上小鹏的开局?这问题我总觉得有点悬。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点:新车虽然续航能不断升级,但智驾连个微信通知都跟不上,真的是个迷。正因为如此,我觉得这次焕新,可能更多是赶在市场热点上刷个存在感,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得看研发和供应链背后的硬功夫。
这个时点,消费心理都在变化,你说,搞得好,价格能稳住不变吧?其实我觉得,充电桩的匹配还没普及到家用,还能长续航吗?毕竟,续航多一公里少一公里,原来在我手里只是多跑路几秒的区别。估算一下,一次快充充满,大概50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能跑个两三百公里(体感),还算成本合适。但比起燃油车,电费后续变得敏感了许多。
我朋友修车师傅说,新能源车的故障率其实不低,电池膨胀、老化比我们想象中多,他那天刚换了一块电池。换个角度看,电池的核心技术依赖供应链,宁德时代生产电池,就像苹果用的芯片一样,大家都依赖供应商产能,稳定性很关键。这就像我们煮面,料多得是,但汤头稳定不稳定,才决定最后好不好喝。
哎,说到价格,坦白讲,新能源车价格一直在涨。新款埃安RT如果在电池配置上再涨点价,消费者未必买账。一方面,市场上的竞争越发激烈;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也在变,续航和智驾不再是唯一关注点。你们觉得,这个价位里的车型,会不会逐渐走向更智能、更省心这个方向?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一种技术推动的误区——到底用不用得上那些功能?我倒更在意,座椅是不是舒服,空调是不是安静。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智驾那块到底行不行?其实我觉得,智驾的瓶颈不是技术,而在用的场景。多花点时间在软件优化上,可能比硬件升级更重要。其实我也在想,像我有个亲戚用日产的自动挡,好几次差点蹭到前面车,但原来跟他聊,觉得还得多练练,就像你学开车,不练怎么会顺手?这不,智驾还得算法不断优化,才能真正像别把电脑当天才。
你们说,买车真得把屏幕上的那些功能当成买菜一样,挑剔一点才不被骗。是不是有时候买个漂亮车就够了?毕竟,别的车都差不多,差别在能用到地上的细节上,像那次我加油站碰到一司机,他骂:能不能别那么快耗油,每次都在想省点油,结果还得比谁记得慢。开车像生活,省点心,少点麻烦,也许才是真正的省。
说到这,我可能得明白一下,很多时候车的状态,反映的是我们怎么用心去感受。每次坐在车里,那个细微的震动、空调的声音、挡位切换的感觉,都像是和车的一次对话。你们有没有发现,买车的心态,也在慢慢变:更多的是看用得顺不顺手,而不是单纯追求最高配?
话说回来,下一台车,我会不会考虑再多看看自动驾驶叠加的场景?或者,还是回归那句心里喜欢最重要。对了,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注意到,车窗上的反光,有时候比技术的复杂还让人烦,要怎么调节好?这算不算一种细节上的用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时候我会想,不推它几个未来的东西,就是不够接地气。细节上多一点,也许会发现,其实车最重要的还是那份手感。比方说一台车后排座椅究竟舒服到什么程度?我没空坐那么久,但我知道,自己开久了,车想得再多,也都在乎那个舒服的瞬间。或者说,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性能参数看得公式化,但实际驾感,才最难体会?
下一周新车一出来,要不要冲着配置去,又怕续航多长忽悠不过一阵子。就像我这次写的,不够系统,但说的都是日常感受。你说,新款埃安RT除了电池长续航,智驾还能追上小鹏MONA M03吗?我真不知道。只是觉得,车变得越来越长远,其实也变得越来越琐碎。能不能在细节里找到那份真心,也许才是未来的关键。
你有没有那种感觉,越愿意花他的时间,越发现车子真正的价值,其实藏在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小细节里?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