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消费者“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工信部指出,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组织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标准旨在引导企业规范车门内外把手产品设计,提升门把手安全性能,全面提升车辆安全水平。
(9月25日澎湃新闻)
当工信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车门外把手需保留手部操作空间”“配置机械释放功能”,曾因“颜值高、显科技”风靡的电动隐藏式门把手,似乎走到了“暂别江湖”的十字路口。这份强制性标准的出台,并非否定新技术的探索,而是以安全为标尺,提醒行业:汽车设计的核心是“好用”而非“好看”,暂时的“隐退”,是为了等技术完全成熟后,以更安全的姿态“回归”。
电动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从来不是“颜值”问题,而是“安全”与“实用”的权衡。它凭借隐藏式设计降低风阻、提升车身一体化美感,成为不少车企彰显科技感的“标配”,但光鲜背后,是消费者频频遭遇的痛点:低温天气下电机故障可能导致把手无法弹出,紧急情况下识别延迟可能会影响开门效率,更致命的是事故后救援人员难以快速打开车门。工信部要求的“60mm×20mm×25mm操作空间”“机械释放功能”,正是精准击中这些安全瑕疵,汽车的每一处设计,都应把“极端场景下的生命保障”放在首位。
标准的出台,本质是给“技术快进”踩下刹车,为“安全优先”划定红线。近年来,汽车行业陷入“科技内卷”。《征求意见稿》的意义,就在于以强制性标准倒逼行业回归理性:技术创新不能脱离“最大程度安全”的根基,好看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好用、安全的基础上。正如要求“车门内把手直观可见”“事故后无需工具开启”,这些细节看似“限制”了设计自由,实则是为技术创新划定了“安全边界”,避免企业在“颜值竞赛”中迷失方向。
暂时的“隐退”,不是技术的终结,而是更成熟回归的开始。新标准并非“一刀切”禁止电动隐藏式门把手,而是要求其在保留科技感的同时,补齐安全短板。未来,若企业能通过技术升级,让隐藏式把手的瑕疵得以解决,它依然可以回到消费者的视野中。就像早期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并非靠放弃电动车解决,而是通过电池技术进步逐步缓解;电动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也不该靠“彻底淘汰”应对,而是以标准为导向,推动技术迭代。暂时的“退场”,是给行业留出时间打磨技术,让“好看”与“好用”真正兼顾。
对消费者而言,这份标准带来的是“用得放心”的安全感;对行业而言,它是一次“回归本质”的警醒。汽车的核心价值是“载人工具”,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电动隐藏式门把手的“暂别江湖”,其实是为了“完美回归”! 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可以暂时“隐退江湖”,等技术完全成熟再“回归江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