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门口停着一排还未摘牌的新车,空气里混杂着机油与橡胶的味道。吸睛的展台,镁光灯下的车辆掩盖不了一个显著事实——增程车的热度正在冷却。成都车展,一向是国内汽车走势的风向标。去年的增程车展位前人山人海,几乎每分钟都有人跟销售顾问争相扫码。今年,增程车那头只剩下零星的问询,反倒是插混、纯电展台,挤满了观望的市民。
如果你是决定换车的成都市民,面对琳琅满目的新能源汽车,会选谁?“你真的在乎能不能开一千公里一次加油?”旁边的中年男子在问销售,也像是在自问。答案变了。
回看两年前,一个小小的限电通知,能让人跑到展厅里抢插混新车。一夜之间,插混销量翻番,增程一时风光无两。那时候,增程车就像穿着铠甲的勇士,号称打遍油电无敌手。可2024年一转眼,老牌豪车接连失守、凯迪拉克销量沉寂、理想和蔚来逆势站了上风。价格大战一开,好像所有的路都不再平坦了,增程的路尤其泥泞。
今年更热闹。保时捷、宾利没来成都车展,插混成为舞台主角。沃尔沃XC70自诩能续航1200公里,坦克500插混订单两小时破万。比亚迪与极氪新都主打“混动+纯电”,而增程车型则被挤到了展台角落。如果说市场是武林大会,那今年插混、纯电是新晋状元,增程则落了下风。
销量数据不是情怀,冰冷但真切。7月增程车卖了10万多,低于去年同期——这种事在以前简直天方夜谭。插混销量反而一路高歌猛进,纯电也没示弱。车企们也看得明白,增程那块蛋糕正小得惊人。华为鸿蒙智行、小鹏、宝马都在试水,不甘心放弃增程,但现在投身混动赛道的更多。厂家的逻辑其实比技术还现实:哪边市场热,就往哪边扎堆。
剖开数据,还是消费者在用脚投票。插混为什么吃香?油耗写在标签上,钱包掂在手里。荣威M7宣传油耗3L/百公里,smart新车4.4L,这就比增程车实际油耗低出一大截。老司机早已看破虚荣,直言:“开增程回老家,上高速烧油像烧纸。” 受够了高油耗,何必再给自己找不痛快,如今充电桩遍地开花,纯电低成本出行再不是空谈。
车企的危机感也比消费者更真实。吉利、奇瑞纷纷祭出混动新技术,越野车都在玩插混。岚图干脆用插混电池混跑400公里,极氪更是预售期就订单爆棚,同级增程产品被压制得抬不起头。制造商们明白,这场技术赛最后拼的是谁能给用户省下更多的油钱和充电焦虑。
真用车的时候,才知道差距有多大。厂家宣传一口气能开1400公里,现实却是900公里还得祈祷路上别堵车。插混不吹牛,油耗稳定,动力也不拉胯,难怪网约车首选。别问司机油耗数据,他们一边掏钱包加油一边用乘客的口气问:“到底什么车最省钱?”答案早写在账单上。
事情要再糟一点也不难猜。年末新车又要扎堆上市,增程压力山大。理想i8纯电版和乐道L90一出,订单多得做梦都能笑醒。蔚来连升级电池都“不涨价”,直逼那些还在纠结油耗和续航的增程车型。25到50万的增程车现在像夹心饼干——两头都被插混和纯电夹击。再不推新东西,明年的展台只怕就剩摆拍留个纪念了。
成都不是特例。车展第二天,销售顾问都快说破嗓子,咨询插混和纯电的多了一倍。消费者变聪明了,厂家只好更拼命地给自己找出路。现实是残酷的,大数据和小算盘说了算。不是增程车不努力,只是市场变了口味。
冷静分析一下,本轮增程车受冷落,是市场自我纠偏。曾几何时,增程技术像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终极答案。结果在高速上“兼得”的只剩油耗,厂家纸面数据和实际用车体验相去甚远。如今插混和纯电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开始回归理性——我买车,是为了跑得更远也更省心,而不是为厂家的弹性数据买单。
反过来看,增程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无奈生不逢时。假如一夜之间全成都再拉闸限电,插混和纯电会不会也排长龙?只不过人类的记性远没厂家的数据长情。注定有一批产品要成为“技术过渡的化石”。
我卫衣兜里揣着两把车钥匙,一把增程,一把插混,偶尔犯迷糊——下次遇到突发情况,哪一辆才最靠谱?汽车圈的进化,像极了法医案桌上的DNA分析,变化缓慢却必然——每一步选择,都是市场和技术在较劲。
看来看去,这个问题有点像法律里那句老话:“不存在绝对的无罪,只有证据充足的嫌疑。” 下一代车会长什么样,没有厂家敢打包票。你说你信数据,我说我信体验,最后都得拎着行李箱去试驾几圈。
这几年行业反复上演的场景,也许就是现实版的优胜劣汰。谁在变化,谁能先嗅到风向,谁才能笑到最后。留下一个不那么专业的问题给你:当充电比加油还方便的时候,增程车还有存活的必要吗?
大概,市场才是最后的审判官。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