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摩托车是排面,买车需攒几年钱,骑车就是全村焦点

为啥摩托车在九十年代能成“排面”?你说说,现在谁骑个摩托车还会被人吹捧,说这人有钱?顶多说这人个性,喜欢玩,但在九十年代,那绝对不一样。记得小时候啊,村里要是谁家买了辆摩托车,隔壁村的都要来围观,你说那时候摩托车贵不贵?可不贵,一台下来好家伙,一年工资都不够,很多人攒几年钱,为的就是那一阵子在街上能哔哔哩哩地一圈,把邻居都吓一跳,感觉全世界的风都往自己这边吹。

那你说,是谁决定了摩托车就得这么“酷”?其实还是时代。那时候经济刚起来,大家手里有点钱了,但能花出去的东西不多,电视再好也是家里看的,冰箱、洗衣机也就那样,能“见人”的物件还就属摩托车。骑着上街买菜都跟遛弯似的,甚至结婚的时候,送摩托车都比送彩电响亮。你说这不离谱吗?可那就是“真排面”。而且摩托车也是扎实地给人带来了便利,农村来县城,往市里跑,上班、拉货、甚至带着媳妇兜风,摩托车的声音一响,邻居就知道这家又要去“见世面”。摩托车跟普通单车一比,简直是五菱宏光打奥拓,天壤之别。

你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家庭拼命攒钱买摩托?一是实用,二是有面子。以前开摩托车的,随便上路都有人盯着看,像明星似的。要是本田王那种,还能直接喊人“小伙儿行啊!”那可是铁皮子上悬着一层光环,骑摩托车的人回家,都能被亲戚羡慕一波,家里小孩还以为自己爸要当影视剧主角了。甚至有时候,学校老师骑摩托,学生觉得这老师都不一般,讲课底气都足了。

那时候的摩托车,不光贵,还金贵。有的牌照都快赶上一台摩托车的钱,可家里要有一辆,招待亲戚都倍儿有底气。买摩托,头三年都跟收了辆宝马似的,谁敢就地卖车,那纯属吃饱了撑的。后来,你发现有些地方跑摩的的,全是南方125仿的雅马哈,发动机还得自己兑机油,说麻烦是真麻烦,但开起来就是不一样,拉风。那声音一响,熟人就能听出来,“哎,那是老张家儿子骑的吧?”

但摩托车带来的,也不光是气派,背后还有隐忧。那时候,路上的安全意识没现在强,车祸也不稀奇。谁家摩的出过事,大伙儿都知道,大家也就更把摩托车当成有风险的宝贝,更不会随便糟践。听说很多跑得多的本田王,十年七万公里,还能再卖二手,这耐用程度,干他个十年不心疼,比后来的电动车实在。

九十年代摩托车是排面,买车需攒几年钱,骑车就是全村焦点-有驾
九十年代摩托车是排面,买车需攒几年钱,骑车就是全村焦点-有驾

你再说那时候的幸福250,邮政专用小货马,后来被小老板用喊起来拉货拉人,好家伙,听说有些村里孩子偷家里的幸福250去换新摩托,结果一顿胖揍,家长气得跳脚。那时候,摩托车就跟家里的传家宝一样,不敢随便放手。即使后来交警查得严,很多老头都还舍不得,晚上叮嘱家里孩子“别瞎开我的摩托车”。

为什么那个年代摩托车成了家庭的梦想?其实追究下来,还是很多人刚从“骑自行车、走路”这个阶段升级,对速度、便利、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摩托车一开,瞬间成了“高人一等”的标志。可后来的变化你也看到了,有些人家换成了汽车,有些地方开始“禁摩”,城市里慢慢边缘化了摩托车。渐渐的,摩托车不再是炫耀财富的工具,反倒成了“情怀”的象征,有些玩摩托的人,纯粹是怀旧,是想找回当年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想问,摩托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除了能代步,是不是也让社会有了些变化?比如以前的农村出行都是靠步行摩托车,后来农民能骑摩托进城,运输、买卖都方便多了,经济就活起来了。再比如以前的人想象能骑摩托去远方,多少有一种“自由”在里面。摩托车也确实成了那个年代文化符号,街头巷尾,“哔哩哔哩”跑了一圈,就像预告自己对生活有点要求,对未来有点想象。甚至连“飙车党”那时候都成了小青年里最时髦的。

可现在你再看看,摩托车似乎只剩下个性了。电动车一出,便宜又环保,还更安全,摩托车反倒成“玩具”了。城市里有些人专门收藏老摩托,一辆本田王修了十几年都不舍得扔下,明明没啥用,骑出去还容易挨说,但自己就是喜欢。很多人管这叫“摩托情怀”。是不是有点像小时候喜欢的玩具,长大了虽然不好用,但还是舍不得扔?这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其实现在的摩托车,更强调个人的个性化和自由。你想啊,年轻人一身皮衣,戴个头盔,骑着复古摩托去旅行,这种感觉,不是为了赶路,纯粹是为了“吼一嗓子”——我不一样,我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是追求一种精神,而不是出行工具。这时候的摩托车,已经跟九十年代大不一样了。那时候,摩托车全是“实用+排面”,现在成了“情怀+自我”。

以后摩托车会不会再火一把?其实也说不准。说不定哪天出个什么飞行摩托,智能到会自动导航、避障,还有绿色环保发动机,然后又成了新时代的“排面”。但想想,如果真有一天,所有交通工具都能飞起来,摩托车还能剩下什么?是不是只剩下几个人在老旧车库里,摸摸驾驶把,感慨当年跑过的那些胡同大街?

我挺怀念以前那个摩托车响彻天空的时代。那时候,摩托车是梦想,是目标,是一家的“底气”。现在生活变好了,摩托车不再是家里的大件,但每当听到油门拉满的“哔哩哔哩”,还是会想起那个日子。现在追求的东西太多,排面也早就分散给了房子、车子、票子,但摩托车的故事,是一段“年代的记忆”,也是我们普通人的普通梦想。

很多人还在追问,摩托车的意义是什么?我倒觉得,不管怎么变,不管是不是排面,不管脚下是不是泥巴路,只要有“追风”的心,有对生活的热情,摩托车故事就一直在,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摩托,有的可能是金城铃木,有的可能是电摩,还有的可能是还没出现的新玩意。但就像小时候家里大人用摩托车带着我们去赶集,一路颠颠簸簸,吹过的风,现在都还在心里飘。

摩托车这个东西,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也带走了一些东西。在九十年代,它是身份,是梦想,是希望,是速度;而在现在,它是自由,是个性,是怀旧,是故事。就像人生,变了又变,但总有一份记忆,是油门拉到最大的时候,跟风一起奔跑的“豪情”。你说,这不是“排面”,还能是啥?

九十年代摩托车是排面,买车需攒几年钱,骑车就是全村焦点-有驾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