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买车是件大事,尤其是在选择一台中级轿车时,往往意味着对生活品质的一次重要提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日产天籁这个名字,几乎就是“舒适”和“体面”的代名词。
它与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并驾齐驱,构成了人们心中难以撼动的“日系三强”阵营。
天籁凭借着那套被誉为“移动大沙发”的座椅,俘获了无数追求安逸驾乘体验的消费者的心。
然而,时过境迁,当汽车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变革期,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这位曾经的王者似乎有些跟不上队伍了。
最近上市的所谓2025款天籁,不仅没有激起市场的热情,反而引来了一片质疑和惋惜之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款承载着辉煌历史的车型,为何在今天会显得如此步履蹒跚?
我们不妨从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入手,看看这款姗姗来迟的“新车”到底新在了哪里。
首先是外观和内饰,这是一款车与人交流的第一语言。
新款天籁给人的第一印象,与其说是“新”,不如说是“熟悉”。
前脸依然是那套标志性的V-Motion家族化设计,宽大的V字形镀铬装饰条在几年前或许还显得大气磅礴,但在设计语言日新月异的今天,却透露出一股挥之不去的陈旧感。
反观它的老对手们,雅阁已经变得更加低趴修长,充满了运动气息;凯美瑞也换上了更为凌厉动感的新面孔。
更不用说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早已在设计上实现了飞跃,从新能源车型的科幻感到传统燃油车型的国潮风,为消费者提供了琳琅满目的选择。
在这样百花齐放的环境下,天籁的“一成不变”就显得格外保守,仿佛一位坚持穿着旧时代礼服的绅士,站在了潮流的对立面。
细节之处也难以让人满意,比如低配车型上那17英寸的轮毂,放在它接近4.9米的车身上,总显得有些头重脚轻,比例失调,缺乏B级车应有的稳重感。
进入车内,这种“怀旧”的感觉会愈发强烈。
驾驶席前方,仪表盘采用了机械指针与一小块7英寸液晶屏的组合形式。
在今天,连十万级别的国产家轿都已普及全液晶仪表盘的背景下,天籁的这种设计仿佛让人穿越回了五六年前。
中控台那块12.3英寸的屏幕尺寸尚可,但实际操作起来的体验却不尽如人意。
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画面的流畅度,与当下主流智能车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滑动菜单时偶尔出现的卡顿,极大地影响了使用心情。
在这个手机不离手,习惯了丝滑流畅操作的时代,一套反应迟缓的车机系统,无疑是劝退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说到天籁引以为傲的“大沙发”座椅,虽然宽大柔软的优点依然保留,但不少体验者反映,座椅的填充物似乎不如以往厚实,按压下去能感觉到内部偏硬的支撑结构,那种能让人完全陷进去的极致舒适感有所减弱,这背后或许是成本控制下对核心卖点的妥协。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售价接近24万元的顶配车型,虽然配备了不错的音响系统,但像座椅通风这样在炎热地区极为实用的舒适性配置,居然还需要额外花费数千元进行选装,这种产品策略显得诚意不足。
如果说内外设计的停滞不前尚可以被理解为坚守“经典”,那么动力系统与当前主流趋势的脱节,则是天籁面临的更严峻的挑战。
新款车型依然沿用了2.0L自然吸气和2.0T涡轮增压两款发动机,全系匹配CVT无级变速箱。
我们先看作为销售主力的2.0L版本,其156马力的动力要去驱动一台超过1.5吨的B级车,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在实际驾驶中的体现就是,城市路况下起步加速会感觉比较“肉”,需要深踩油门才能获得想要的动力响应;在高速公路上超车,也需要预留出更多的提前量,整个过程缺乏从容感。
根据一些媒体的实测数据,其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需要11秒以上,这个成绩在同级别中确实不占优势。
再看那台技术先进的2.0T可变压缩比发动机,243马力的参数非常亮眼,但它的搭档CVT变速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挥。
CVT变速箱的优点在于平顺和燃油经济性,但其结构特性决定了它不擅长承受瞬间的巨大扭矩爆发。
这就导致当驾驶者想要急加速时,会感觉到发动机转速迅速攀升,嘶吼声传来,但车速的提升却似乎慢了半拍,缺乏那种随叫随到的畅快感,驾驶乐趣打了折扣。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燃油经济性,在混动和插电混动技术已经大行其道的今天,天籁的油耗表现显得格格不入。
2.0L车型市区综合油耗普遍在9升以上,而2.0T车型的油耗则能轻易突破10升大关。
相比之下,同级别的雅阁和凯美瑞混动版,市区油耗可以轻松控制在5升左右,而比亚迪汉DM-i这类插电混动车型,在有电的情况下用车成本更低。
在油价居高不下的今天,高油耗无疑会成为消费者购车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度。
新款天籁18.88万元的起售价,其配置水平却让人大跌眼镜。
例如,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这类早已成为基础安全配置的功能,在入门版车型上竟然需要选装。
这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是难以想象的,它反映出厂商对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而售价高达23.98万元的顶配车型,价格已经超过了配置更丰富的混动雅阁,却缺少了L2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主流科技配置。
这意味着消费者花了更多的钱,得到的却是一款在智能化、燃油经济性方面都落后于对手的产品,这笔账显然是不划算的。
市场的反应是直接的,天籁的二手车保值率近年来也呈现出下滑趋势,这正是市场对其产品竞争力和未来价值投出的不信任票。
总而言之,日产天籁如今面临的困境,并非是产品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在一个飞速发展、竞争白热化的新时代里,它没能跟上变革的步伐。
它依然固守着过去的成功经验和产品逻辑,而中国的消费者和整个市场环境却早已今非昔比。
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可靠耐用,他们对设计、科技、能耗和性价比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这次所谓的新款天籁,更像是一次缺乏诚意的年度小改款,而非一次彻底的自我革新。
它就像一个停留在原地的“老住户”,眼看着周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自己却依旧守着陈旧的家电和不变的价格,这种与时代的脱节,正是其引发争议的根本原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