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18个月推出20款电动车,用户体验能否超越参数堆砌?

说起座驾这事儿,过去咱老百姓讲究啥?结实抗造、价码亲民,盘算着一辆车能用到地老天荒。可现在呢?光瞅那些参数表,感觉像在啃字典,啥L2级助驾、800V闪充平台,一堆术语糊一脸,瞬间宕机。这不,前些天,上汽摆了个“上汽之夜”的擂台,声势浩荡,扬言要从“参数堆砌”转向“心有灵犀”。这话说的,好像往昔的车企都缺根筋似的,不解风情。

但咂摸咂摸,上汽这话倒也并非空穴来风。电车、智驾车这阵妖风刮起来后,各家车厂卯足了劲儿,恨不得把压箱底的黑科技都塞进车里。结果咧?金主们提车回家,发觉有些功能一年到头也使不上几回,甚至压根就没弄明白是干啥的。这就好比砸锅卖铁配了台顶配电脑,结果只用来刷剧和扫雷,着实有点暴殄天物。

上汽18个月推出20款电动车,用户体验能否超越参数堆砌?-有驾

上汽这番革新,说白了就是要玩转“用户价值定义”。听着云山雾罩,其实就是琢磨透彻,金主们到底稀罕啥。王晓秋放话了,以后不光是卖车,还要做“出行生活的知音和弄潮儿”。这话听着有点互联网大厂那味儿了,看来汽车企业也开始觊觎用户粘性这块肥肉了。

当然,革新不是光动嘴皮子,白花花的银子砸了不少。上汽在全球电驱化和智能化的研发上,掷了超百亿的巨款。智己、荣威新能源这些牌子,也确实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更要紧的是,上汽还撺掇了一帮科技巨擘入局,像微软、谷歌、阿里、腾讯,个个都是跺跺脚地球都震三震的主儿。有了这些大佬的技术加持,上汽在智能化方面的迭代速度,估摸着能快马加鞭。

未来一年半,上汽盘算着推出20多款智电车型,涵盖各种细分市场。这手笔,委实不小。而且,他们还打算端出L4级自动驾驶汽车。要知道,现在市面上溜达的量产车,顶多也就摸到L2级别。L4意味着啥?意味着在特定路况下,汽车能全程自驾,驾驶员能彻底解放手脚,葛优瘫式出行。想想都觉得有点赛博朋克。

上汽18个月推出20款电动车,用户体验能否超越参数堆砌?-有驾

但话又说回来,智能化和新能源,莫非真是汽车行业的灵丹妙药?也未必见得。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在那些炫技的功能和爆表的性能上时,是否忽略了一些更本真的东西?比如,汽车的安稳性、靠谱性、舒坦性。这些传统的优势,在智能化浪潮中,反倒容易被边缘化。

而且,智能化也衍生出一些新问题。比方说,数据安防。汽车搜集的用户数据与日俱增,这些数据一旦外泄,那可就捅了马蜂窝了。再者,自动驾驶的伦理困境。万一出了事故,这锅该谁背?是车企,还是驾驶员?这些问题,都需要细嚼慢咽,逐一破解。

更别提人才这茬了。王晓秋也念叨了,人才是命脉。现在各行各业都在上演“抢人大战”,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上汽在全球范围内广纳贤才,优化内部激励机制,这都是应有之义。归根结底,再牛的技术,也得靠人来落地生根。

上汽18个月推出20款电动车,用户体验能否超越参数堆砌?-有驾

“上汽之夜”展示了一箩筐的概念车和黑科技,其中一款搭载全脑AI系统的智能轿跑,赚足了眼球。据说,这车能实时洞察用户的驾驶习性,定制个性化出行方案。听着挺赛博,但也有人顾虑,这会不会让驾驶变得过于仰仗机器,反倒消磨了驾驶的乐趣?

还有电芯技术和快充方案。续航焦虑,一直是电车用户的心头大患。上汽研发高效能、长续航的电池模组,推出闪电快充方案,这确实能安抚用户的躁动。但充电桩的铺设速度,能不能追上电车的扩容速度?这仍旧是个待解之谜。

总而言之,上汽这回转型,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把用户体验奉为圭臬,注重情投意合和生态共建,这方向没错。但要玩得转,还需要攻克诸多现实难关。汽车行业,已经不是单纯的铁疙瘩买卖,更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圈。在这个圈子里,技术、体验、生态,三者缺一不可,互为犄角。

所以,咱消费者也别光顾着看戏。买车之前,多做功课,摸清自己的真实诉求。别被那些天花乱坠的广告词晃花了眼,理性抉择,才能淘到真正称心如意的座驾。说到底,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撑场面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