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困局:当马斯克分心机器人,全球销量正在集体“刹车”
2025年深秋的柏林,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停车场里,数十辆待发的Model Y落了层薄霜。车间里的机械臂仍在精准运作,30多秒就能下线一台新车,但运输卡车的发车频率比去年少了一半。工厂门口的保安彼得揉了揉冻红的脸,对着刚更新的销售数据叹气:“以前每天最少发十车,现在三天未必能凑够五车。”
几乎同时,中国上海临港的特斯拉超级工厂里,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特斯拉全球产能最高的工厂,这里2024年还能年产75万辆车,占全球总产能的40%以上,如今生产线虽未停摆,却时常出现短暂休整。负责质检的工程师李然发现,10月的抽检批次比9月少了近三成,“以前加班是常态,现在到点就能走,反而有点不适应”。
坏消息从全球各个角落陆续传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11月25日的数据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特斯拉总部奥斯汀的会议室里:10月特斯拉在欧盟的新车注册量同比暴跌48%,前九个月累计跌幅达38.7%。更刺眼的是,欧洲整个电动汽车市场还在逆势增长,涨幅高达26%。差不多同一时段,中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特斯拉10月在中国销量跌至26006辆,创下三年来最低,同比降幅近36%,主力车型Model Y销量直接腰斩,不足2万辆。
最讽刺的是,就在全球经销商焦头烂额处理库存时,CEO马斯克正在社交平台上兴致勃勃地预告:“12月奥斯汀的Robotaxi车队规模要翻番,年底前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将扩展到八九个大都市区。”配图里,他站在银色的Cybercab原型车前,笑容灿烂,丝毫不见对汽车业务的担忧。一边是主营业务销量连年下滑,一边是老板全心扑在新业务上,特斯拉的汽车业务,正一步步滑向迷雾深处。
## 一、从“销冠”到“滑坡”:两年间的风向逆转
2023年的日内瓦车展上,特斯拉Model Y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当时这款车刚拿下全球销冠,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得给它让道。经销商们拿着订单排期表满面红光,“订车至少等三个月,加钱都得排队”的说法传遍车市。那时的特斯拉,还是行业公认的“电动车风向标”,每一次价格微调都能引发全网热议。
短短两年过去,风向彻底变了。Visible Alpha的分析师艾米丽在10月的报告里用红色字体标注着关键数据:2024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下跌1%,2025年预计暴跌7%。曾经的“销冠”Model Y,如今在欧洲新车销量排行榜上已跌出前五,在中国市场更是被多款本土车型超越。
这种崩塌并非毫无预兆,马斯克的“反复横跳”早已暴露端倪。2024年底的股东会上,他还拍着胸脯保证:“2025年汽车销量能涨20%到30%,我们的新产能会释放巨大潜力。”当时台下掌声雷动,特斯拉股价当天上涨4%。可到了2025年1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他的说法变成了模糊的“有望重返增长”,眼神全程没离开过手边的机器人研发报告。
没过多久,连这句模糊的承诺也成了空话。4月的投资者沟通会上,首席财务官瓦塔内贾不得不尴尬地撤回增长展望,只说“会尽力维持稳定”。等到10月,马斯克干脆在采访中甩锅:“销量涨不涨,得看宏观经济、自动驾驶进展,还有工厂产能。”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位掌舵人的心思早就不在汽车上了。2025年大半年时间里,他公开露面的场合十有八九与机器人或自动驾驶相关:2月带着Optimus机器人亮相人工智能大会,演示其叠衣服的新技能;5月泡在奥斯汀的Robotaxi测试场,亲自调试自动驾驶算法;9月则密集出席听证会,为自己1万亿美元的天价薪酬方案辩护。有内部员工透露,今年以来马斯克参加的汽车业务会议不超过5次,“连Model Y改款方案都得通过邮件给他审批,回复往往要等好几天”。
薪酬方案的细节更耐人寻味。根据披露的条款,未来十年只要特斯拉年均交付120万辆车、股价达标,马斯克就能拿到数十亿美元奖励。而2024年特斯拉的销量就有170万辆,这相当于给了个“躺着就能赢”的目标。华尔街分析师马克在视频评论里直言:“老板都没有推动增长的动力,你还指望员工能拼尽全力卖车?”
## 二、欧洲:被“内外夹击”的重灾区
特斯拉的困境,在欧洲市场表现得最为惨烈,说是“重灾区”毫不夸张。11月初的巴黎车展上,特斯拉的展台缩在角落,只有寥寥几位参观者驻足;而不远处的比亚迪展台前,围着三层人,刚推出的ATTO 4凭借不到3万美元的售价和超长续航,成了媒体焦点。
10月的销售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比亚迪在欧洲卖了17470辆车,是特斯拉的两倍还多,同比涨幅高达195%;本土巨头大众更狠,前九个月欧洲电动车销量达52.26万辆,是特斯拉的三倍。要知道,2020年大众前任CEO还公开表示“特斯拉是我们最可怕的对手”,如今攻守之势彻底逆转。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CAR智库负责人费迪南德·杜登霍夫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马斯克的麻烦不光是中国车企,欧洲车企早就追上来了。”大众ID.系列今年前九个月在欧洲卖了38万辆,比去年多了近15万辆;雷诺的梅甘娜纯电版凭借本土化设计,在法国市场的份额从5%涨到了12%。这些本土车企不仅熟悉欧洲消费者的喜好,还能借助欧盟的环保政策获得补贴,特斯拉的早期优势早已荡然无存。
欧洲市场为什么容不下特斯拉了?答案藏在布鲁塞尔一家汽车超市的展厅里。导购员安娜指着满满一墙的车型手册介绍:“现在欧洲能选的电动车超过150款,3万美元以下的平价车型就有十几种,从紧凑型到SUV应有尽有。”而特斯拉的展台上,依然只有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外观和2020年相比几乎没变化。
更要命的是新车储备的差距。Electrifying.com CEO金妮·巴克利在行业论坛上透露:“2026年欧洲至少会新增50款电动车,涵盖各个细分市场,但这50款里没有一款是特斯拉的。”反观中国品牌,比亚迪明年计划推出两款针对欧洲家庭的MPV,蔚来的ET5 Touring已经在德国开启预订,连奇瑞都带着混动车型进军东欧市场。
为了救市,特斯拉只能祭出降价大招,推出低配版Model Y,取消了全景天窗、后排触控屏等配置,价格降到3.2万美元。可这招根本打不过中国品牌的“群狼战术”。比亚迪带着纯电、混动全系列车型,靠着宁德时代提供的高密度电池,在续航上碾压特斯拉;蔚来则推出“电池租用+免费换电”套餐,解决了欧洲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一位德国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特斯拉减配降价,比亚迪加配还不贵,傻子才选前者。”
雪上加霜的是2024年底的“言论风波”。当时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称赞极右翼人物,引发欧洲多地抗议,巴黎的特斯拉门店甚至被泼油漆。尽管后来他保持了政治沉默,但消费者的好感度早已跌到谷底。德国汽车测评机构的调查显示,特斯拉的“品牌好感度”从2023年的78分降到了2025年的45分,“价值观不符”成了最主要的负面评价。
柏林超级工厂的困境更是凸显了特斯拉的被动。这座2022年投产的工厂原本计划年产50万辆,可2025年前十个月只生产了28万辆。当地员工透露,工厂已经缩减了夜班产能,部分生产线工人被调去协助Robotaxi的测试工作。更尴尬的是,尽管特斯拉一再强调“本地化”,但柏林工厂的核心零部件仍有60%来自中国,受欧盟关税政策影响,每辆车的成本比大众高近2000欧元。
## 三、中国:本土品牌的“贴身肉搏”
中国市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11月的北京车展上,特斯拉展台的人流稀稀拉拉,而小米汽车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队,刚上市半年的小米YU7被围得水泄不通。这款车精准对标Model Y,轴距更长、智能座舱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价格却低了3万元,上市首月销量就突破2万辆。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特斯拉10月在中国交付量跌至26006辆,创下三年来最低,同比降幅近36%。其中主力车型Model 3销量只剩6518辆,跌幅高达68%;即便是曾经的“爆款”Model Y,销量也从去年同期的4万辆跌到不足2万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比亚迪10月销量突破30万辆,理想、蔚来等品牌的增长也都超过50%。
北京朝阳区的特斯拉体验店里,销售顾问王磊正对着冷清的展厅发呆。他2023年入职时,周末一天能接待20多组客户,现在一整天也来不了5组。“以前客户试驾完基本都能聊到订车,现在很多人试完就问‘和小米YU7比有啥优势’,我都不知道咋回答。”王磊说,上个月他只卖了3辆车,还不如2023年一周的业绩,“同事们都在偷偷找下家,有的去了比亚迪,有的去了问界”。
有次一位客户带着家人试驾Model Y,全程不停对比小米YU7:“你看人家的座椅能按摩,车机还能刷抖音,续航比你多50公里,价格还便宜3万,你这老款车凭啥卖这么贵?”王磊只能反复强调“品牌力”,可客户一句话就噎住了:“现在电动车都差不多,特斯拉的品牌溢价早没了。”最终这位客户转身去了隔壁的小米门店,半小时就交了定金。
中国本土品牌的“围剿”早已形成合围之势。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覆盖了从10万到30万的全价格带;小米带着生态链优势,把手机、智能家居和汽车无缝衔接,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奇瑞则靠着性价比,在三四线城市快速扩张。这些品牌不仅更新速度快,一年推出两三款新车成常态,还能精准抓住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大空间、长续航、智能座舱等。
特斯拉并非没有尝试过应对。2025年2月,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特斯拉想借此强化“中国智造”的标签;9月又推出中国牵头设计的Model Y L,试图通过加长轴距讨好家庭用户。但这些动作都慢了半拍,Model Y L上市时,理想L6已经占据了中大型SUV市场的半壁江山,“姗姗来迟的改款根本没人在意”。
更尴尬的是供应链的“双刃剑”效应。特斯拉在中国的供应链占比超过60%,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等多依赖宁德时代、拓普集团等企业,这曾是它控制成本的优势。但随着中国品牌对供应链的掌控力越来越强,特斯拉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宁德时代给比亚迪的电池供货价,比给特斯拉低5%左右;而小米则通过自研电机,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前我们靠供应链压低成本,现在本土品牌比我们压得更狠。”特斯拉中国供应链负责人私下透露。
## 四、美国:税收抵免后的“原形毕露”
美国本土市场看似体面,其实早已“外强中干”。9月特斯拉美国销量激增18%,一度让华尔街以为“复苏来了”,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不过是税收抵免到期前的“最后的疯狂”。
美国政府推出的7500美元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9月30日到期,很多消费者赶在截止前抢车,导致特斯拉销量短期暴涨。但这种“寅吃卯粮”的增长根本不可持续,10月销量就立马掉头下跌24%,回到了颓势轨道。
底特律的特斯拉经销商马克·琼斯对此深有体会。9月他的门店销量突破100辆,创下单月纪录,可10月只卖了32辆。“9月客户排着队订车,有的甚至愿意加钱提车,10月连打电话咨询的都少了。”琼斯说,为了清理库存,他只能给10月订车的客户送充电礼包,可效果微乎其微,“大家都在等新车型,没人愿意买老款”。
更糟糕的是整体市场环境的低迷。通用、福特、本田等传统车企纷纷缩减电动车投资:福特暂停了密歇根州的电池工厂建设,通用推迟了几款电动皮卡的上市计划,本田干脆宣布终止与通用的电动车合作项目。这些举动传递出明确信号: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增长已经见顶,消费者的热情正在消退。
特斯拉想独善其身根本不可能。为了刺激销量,它在10月初推出了Model 3和Model Y的“标准版”,取消真皮座椅、后排触控屏等配置,价格降低了约5000美元。可这终究是“饮鸩止渴”,不仅挤压了利润率,还损害了品牌形象。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净利润同比下降37%,从去年同期的21.7亿美元跌至13.7亿美元,汽车业务监管积分收入也降了44%,从7.39亿美元跌到4.17亿美元。
华尔街分析师艾米丽在财报解读中指出:“每辆车数千美元的成本削减,无法完全抵消售价降低带来的影响。更关键的是,没有新车型撑场面,老车再便宜也留不住客户。”数据显示,特斯拉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两年前的60%跌到了现在的42%,而且还在往下走。
墨西哥工厂本是特斯拉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这座2025年投产的工厂规划产能50万辆,主要目标是覆盖北美市场,符合IRA对“北美生产”的补贴要求。可投产初期就问题不断:供应链衔接不畅导致产能爬坡缓慢,前三个月只生产了1.2万辆车;当地工会还在酝酿罢工,要求提高薪资待遇。“墨西哥工厂不仅没带来帮助,反而增加了运营成本。”首席财务官瓦塔内贾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认。
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曾经特斯拉的“科技光环”吸引了大量早期 adopters(早期使用者),但现在大家更看重实用性。“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吹了好几年,还是需要人盯着,不如比亚迪的辅助驾驶好用;车机系统也没新意,连CarPlay都不支持。”一位加州的消费者在论坛上发帖说,他把Model 3换成了福特Mustang Mach-E,“配置更全,价格还更便宜”。
## 五、病根:产品、战略与对手的三重绞杀
特斯拉落到这步田地,表面看是销量滑坡,根子其实藏在产品、战略与竞争环境的三重绞杀里。
产品端的“老化”早已是公开的秘密。Model 3和Model Y自上市以来,外观内饰基本没大改,核心技术也没有实质性突破。而竞争对手几乎一年一款新车,智能驾驶、车机系统更新得飞快。比亚迪的DiPilot辅助驾驶已经能实现城市道路无保护左转,小米的车机系统可以无缝流转手机应用,就连大众的ID.7都配备了可变色天窗,这些创新都让特斯拉显得愈发陈旧。
更要命的是新车管线的“青黄不接”。尽管董事会主席罗宾·德霍姆近日暗示“有几款新车即将推出”,但市场发现,所谓的“新车”不过是Model 3与Model Y的“标准版”,只是精简配置的减配版。传闻已久的入门级车型Model 2迟迟没有动静,全尺寸SUV和Cyber风格新车型也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有内部消息称,由于特斯拉当前极度聚焦自动驾驶技术,Cybercab项目的推进节奏远领先于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新车,“Model 2至少要等到2027年才有可能上市”。
战略上的“本末倒置”更是致命。马斯克一门心思扑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上,把汽车这个“基本盘”扔在了一边。2025年特斯拉的研发投入中,有60%流向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汽车业务的研发费用占比不足30%。自动驾驶出租车Cybercab虽然被吹得天花乱坠,但目前仍在试点阶段,奥斯汀的车队就算翻番,也得配备安全监督员,离大规模商用还差得远,根本解不了燃眉之急。
汽车业务的战略规划更是混乱。一会儿喊着“增长20%-30%”,一会儿又撤回展望;一会儿想靠降价冲量,一会儿又担心利润率下滑。没有清晰的路线图,经销商不知道该如何备货,消费者不知道该不该等待,连内部员工都感到迷茫。“我们今年换了三个销售策略,每个策略执行不到两个月就变,大家都快折腾疯了。”特斯拉中国的一位中层管理者无奈地说。
最关键的是,对手们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欧洲市场上,大众、雷诺等本土巨头凭借本土化优势和政策红利快速崛起;中国市场里,比亚迪、小米等品牌靠着技术创新和性价比贴身肉搏;美国市场中,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也在奋起直追。这些竞争对手形成了“内外夹击”的态势,让特斯拉腹背受敌。
偏偏全球电动车市场还在扩容,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增长15%,本来是抢份额的好机会,特斯拉却因为产品滞后,眼睁睁看着增量市场被别人抢走,连存量份额都保不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