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给智能辅助驾驶划"安全红线",这些产业链公司或迎爆发期
开车刷手机、手搭方向盘却心不在焉的“伪自动驾驶”时代即将结束,工信部一纸新规正让智能驾驶的安全之争从营销话术变为技术硬实力。
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L2级辅助驾驶系统必须配备驾驶员状态监测功能,手离方向盘5秒即需报警,不响应警告则系统自动退出。
这套新标准针对的是今年1-7月已经卖出775.99万辆的装配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市场渗透率高达62.58%。 新规将于2027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为目前“野蛮生长”的智能辅助驾驶市场划出明确安全边界。
01 新规出台,背景是智能驾驶的“野蛮生长”
近年来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迅速普及,几乎成为新车的标配。 2025年前7个月,每卖出10辆新车中就有6辆配备了某种形式的辅助驾驶系统。
市场火爆背后隐藏着严重安全隐患。 各家车企的系统性能差异巨大:有的宣传“准L3”功能,却连基本的碰撞预警都频繁漏报;有的手部脱离检测延迟长达10秒,根本无法及时提醒驾驶员。
更普遍的是,车企营销中滥用“自动驾驶”概念,导致消费者对功能边界产生误解,过度依赖系统而忽视驾驶责任。 这种“人车责任不清”的状况,促使监管部门出手干预。
02 安全红线,新规划出三条“硬杠杠”
征求意见稿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设置了三条明确的安全底线。
系统只能在设计条件下运行,比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不能随意进入城市窄路。 这就要求车企必须明确标注辅助驾驶的适用场景、道路类型、天气条件和能力边界,防止驾驶员误解功能。
全程监测驾驶员状态成为强制要求。 系统必须实时监测驾驶员手部是否握住方向盘、视线是否关注路况。 一旦发现分心超过阈值,系统会立即报警;如果驾驶员不理会警告,系统将强制退出。
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包括功能安全防故障、信息安全防黑客、数据记录防扯皮。 新规还要求事故数据必须完整记录保存,包括车速、加速度、驾驶员视线及方向盘状态等信息。
03 产业影响,从“自由发展”到“规范运营”
新国家标准将彻底改变智能驾驶行业的竞争格局。
统一安全基线将终结“野蛮生长”时代,解决产品可靠性差异大、用户误判功能边界的问题。 所有车企都必须达到相同的安全标准,不能再以降低安全性能为代价进行竞争。
遏制夸大宣传是新规的重要目的。 明确要求企业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必须告知系统能力边界,规范功能命名,厘清“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技术和管理要求的提升意味着车企需要更强的研发、测试验证和生产一致性控制能力,缺乏核心实力的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局。
04 产业链机遇,五类企业站上风口
标准的落地不是“一刀切”的限制,而是“优胜劣汰”的筛子。 那些早就在安全技术上投入布局的企业,将迎来订单爆发期。
智能座舱交互企业直接受益于驾驶员监测要求。 新规明确要求系统必须具备高精度的人机交互能力,手部脱离检测、视线追踪这些功能,全靠座舱里的摄像头、传感器和算法配合。
国内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早已布局DMS(驾驶员监测系统),其基于视觉的驾驶员注意力监测方案已配套理想、小鹏等多款车型。 华阳集团的HUD(抬头显示)+DMS组合方案,能通过投影在前挡风玻璃上的警示标识快速唤醒驾驶员,符合“分级报警”的新要求。
车载镜头与传感器供应商迎来技术升级需求。 手部脱离检测需要识别手指关节动作,视线追踪要捕捉瞳孔焦点变化,这对摄像头的分辨率、帧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联创电子作为国内车载镜头市占率超30%的企业,其800万像素车载镜头已实现对驾驶员面部特征的高精度捕捉,客户包括特斯拉、蔚来等头部新势力。 豪恩汽电的超声波/毫米波雷达能够适应复杂场景冗余需求,提升在恶劣工况下的稳定性。
线控底盘执行企业是关键安全环节。 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失职,必须能“可控退出”,这意味着刹车、转向等执行系统必须响应迅速且精准。
伯特利的电子驻车系统(EPB)和线控制动产品,能在100毫秒内完成制动响应,已经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完美匹配新规中“功能安全”的要求。 亚太股份的线控制动技术成熟,AEBS功能已配套多家主机厂。
车联网与数据记录企业迎来新增市场。 新规强调系统运行数据必须完整记录,这给车联网模块企业带来了增量需求。
移远通信的车规级4G/5G模组,支持实时上传车辆状态、驾驶员行为等数据,已配套比亚迪、吉利等品牌,数据存储合规性改造将直接拉动其模组需求。
测试验证与安全认证服务变得至关重要。 标准里反复提到的“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需要企业通过ISO 26262等国际认证。
均胜电子旗下的普瑞电子,早在2018年就拿到了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ASIL D级认证,其主动安全系统(AEB、LKA)已覆盖全球主流车企。 中国汽研具备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场地、公开道路及虚拟仿真测试能力,承担L2系统合规性检测。
05 市场格局,头部企业优势扩大
新规实施后,技术领先、已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的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将扩大市场份额优势。
监管趋严促使主机厂收敛软硬件架构,以保证产品成熟度,并加速数据收集。 能够提升系统鲁棒性的激光雷达有望加速渗透,功能边界明确、安全责任划分清晰的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也将获得更多资源投入。
国内厂商在国产替代进程中占据先机。 地平线征程5芯片以128TOPS算力、30W功耗的优势,支撑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在15万元车型实现城市领航功能,其单芯片成本较国际竞品低30%-40%。
华为ADS 2.0、小鹏XNGP等系统通过BEV+Transformer大模型,实现算法迭代周期缩短至3个月一次,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传统车企。
消费者将获得更清晰的产品信息和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统一的安全基线使不同品牌产品都需满足基本安全保障,手部和视线脱离检测有助于减少驾驶员分心。
规范的营销宣传和用户培训要求,有助于消费者更清晰了解系统实际能力和限制,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