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重新划定明后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明确提高指标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低温续航等关键技术突破

最近工信部又出了新政,调整了2026、2027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从48%直接奔58%,积分模型里的新能源车分值还平均砍了50%。我刚跟一个一线销售小哥聊,他说这指标听起来挺严,但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差别可能没那么明显。你说,这种政策从车企角度,是压力还是机遇呢?

说实话,这事儿我第一反应有点膈应。积分比例猛涨,车企压力大,研发跟供应链的博弈也更加复杂。能不能在规定内造出好车,跟供应商谈妥电池和电机配置方案,真不是简单事。可是再想细了,这政策倒也有道理。几年前我跟研发团队在北京加班调试一款电动车低温续航,电池包发热设计不好,冬天续航掉30%没问题,那时候厂商们能轻松靠高温续航指标忽悠用户,现在得拎出来具体看低温表现,这才公平。

工信部重新划定明后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明确提高指标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低温续航等关键技术突破-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低温续航调整系数这新玩意儿,给那些在北方严冬能跑得更稳的纯电车型1.2倍积分,说明厂家必须在电池热管理和电机效率上下真功夫。想象一下,寒冷环境下还能稳稳跑300公里,普通车续航可能瞬间掉40%,这差距肉眼可见。反观同行一些三四线品牌,估计只能靠拉皮车、套路客户凑积分,短期看或许还能撑着,长期肯定吃亏。

我稍微收回刚才那大势所趋的说法。毕竟积分下降50%,看上去省事了,但单车积分计算更精细了,算积分的公式像剥洋葱一样越来越复杂。之前那些一刀切靠车重和续航拉分的做法,行不通了。现在要求补偿因素,比如燃料电池汽车必须实现启动温度-30℃,冷启动时间和发动力分别达到一定功率密度,这套标准在北方真是必要。我有个朋友在某氢能车企做技术,他跟我透露,要摆脱冰水喝多了反胃的尴尬跑不了长距离,得重新做材料和堆栈设计,没那么简单。

工信部重新划定明后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明确提高指标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低温续航等关键技术突破-有驾

说话间我突然想到,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至少得和驱动电机的50%持平,还要超过50千瓦,这段细节相信对普通车主没啥概念,但对供应链老板来说,这相当于强制升级了电池模组和动力系统规格——成本立马上升一大截。供应商压力大,零部件价格涨,终端售价会上不去。这压根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根本就是技术推手催促你做不出好东西,就别卖。

从渠道和用户心理层面分析,积分政策越来越细分化,其实也间接影响主流车型策略。比如说那些传统油混车型,政策加码了低油耗车型奖励,能拿到积分但值不值就另说了。车展上那款刚改款的混动车,销售经理偷偷抱怨说:积分能多抢点,但牺牲设计空间不小,成本没法降。用户想买省油的,没准就是那种看得见的便捷和日常实操体验,而不是光会打漂亮灯光秀和加个车联网。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车企研发脚步跟政策走得这么近,会不会有点像跳舞踩脚尖?投入巨大,还不一定见效,结果政策一变,研发前功尽弃,也许只有大企业能抗住,小厂只能被淘汰。你怎么看?

工信部重新划定明后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明确提高指标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低温续航等关键技术突破-有驾

突然插个题外话,上周去4S店修车,修理工跟我闲聊他觉得那些纯电动车保养频次比燃油车少多了,维修复杂度不高,出租车司机那边肯定乐开花。对,实际体验像打电话那样简单,充电站越建越密,这个趋势真没法阻挡。即使有积分压力,最后还是得给用户带来切实的便利和经济好处,要不然舆论压力和市场反噬太大。

顺便临时算了下,如果一台新能源车的积分换算值下降50%,但销量翻倍,简单心算,积分净价值可能还能维持稳定,甚至小幅上涨。但这中间风险是,销量没涨够,积分缺口就爆表,车企被罚款或者要求买积分,成本进一步上升。这个拉赌在我看来非常性质。

工信部重新划定明后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明确提高指标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低温续航等关键技术突破-有驾

再说说这次技术指标的新要求,尤其燃料电池系统的启动温度不高于-30℃这一条,开了我脑洞。想象一下东北零下二三十度,普通电池根本发不出力,燃料电池刚好弥补这个短板。如果真能普及,北方新能源用户冬天用车体验会不会突然迎来质变?但现阶段氢燃料基础设施啥样谁知道,毕竟补给站极稀缺,城市用户怎么办?(这段先按下不表)

从研发角度打比方,积分政策就像是一道逐渐收紧的筛子,研发团队就是任务是筛出最合格的产品,早期只要咱车大马力就能凑积分,后来得兼顾续航和油耗,看起来像多面手,走极限路线。要求更细化,尤其对低温性能提出严苛标准,这相当于在筛网上加了层史无前例的细网眼,只能留下真正技术成熟的产品。供应链必须及时供货,材料要及时升级,否则做不出符合政策的好车,是铁定掉队。

工信部重新划定明后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明确提高指标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低温续航等关键技术突破-有驾

工信部这波调整既刺激了技术进步,也让政策门槛提高,实操层面车企、供应商和渠道都得接招,用户看似没多少感知,但体验层面其实很可能悄悄变好。你自己开电动车遇到过寒冬续航突然掉的尴尬吗?或者买车时会考虑这些技术指标吗?我倒想知道,你觉得车企会不会越来越用积分作为开发产品的第一把尺子,而不是用户实际需求?这可就复杂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