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新车上市,价格上涨,订单却持续暴增

停车场的灯光打在白色问界M7 Ultra的引擎盖上,反射出锐利的棱角。旁边的新晋车主还在拍照,群里已经开始发酵:“贵爆了,这价格不如上M9!”、“早知道不订新款……”隔壁却刷着订单破表的数据。一边喊贵,一边爆款。如果不跳出来看看这场戏,很难想象这是同一款车的两种命运。

从事刑事侦查多年,见过的案发现场不少。嫌疑人、证据、动机,有时候比一台车的定价方案还简单。新问界M7的这个“现场”,你要是只看热闹,准保掉进“智价陷阱”里。

先理一理时间线。5月底M7 Ultra一出,所有人的帽子瞬间飞到天上。Max版价格30.98万,比上一代清库存时的老M7 Ultra,“溢价”了好几万。于是就有了经典“价比三家”——有人拉着老M7、理想L7、蔚来ES6和BBA的表格,左圈右划,咬牙切齿:“华为终于也飘了!”但订单却越攒越多,店里恨不得把试驾车都推出来卖。

作为旁观者,不妨回归案件现场。你若是盯着价格贴条,看到的是车价数字的涨跌;把报价单翻过来,才发现“作案手法”在细节里。底盘给你上了CDC可变阻尼、电吸门全系标配、192线激光雷达下放,这些玩意儿,用车圈土话讲:这叫“拔高价值锚点”。还记得老M7 Ultra的定位吗?早期全靠降价促销冲销量。新款可不装这套了,直接拿M9卖点下放——你便宜吗?不比你便宜,但我把M9的豪华和智驾半价给你端上来了,你找谁说理去?

价格也许是劝退的第一把锁,但产品力的堆叠,是让所有人“嘴上说不要,钱包最诚实”的催眠术。华为这一套得益于手机时代打下的“版本+定价”模型。28.98万的Plus,30.98万的Max,差价精准定位在“两万块的心理防线”,你都想省钱,但最后准有人会咬牙一跺脚:都花这数了,还怕那点差距?

专业点说,这叫定价锚定、高配引诱——一种温油瘾大、割肉不见血的商业催眠术。在老本行办案经验里,这像是干警审问给犯人递个热毛巾——你好像有“选择”,其实早被包围。

你说这贵不贵?站在传统车厂的工厂大门口看,贵,有点不讲武德;可回头再瞅瞅这套玩法,你忽然发现华为根本不是在跟同行比Scratch大法和国产芯,是在用手机时代3C定价套路干一票汽车江湖的“降维打击”。

帝都夜里吹风扯蛋,有朋友问:如果蔚来、理想甚至BBA学这路子,会不会火?

不好意思,这里有个大前提他们学不会——因为用户心智、品牌积淀、互联网打法、供应链集成,全靠一张“遥遥领先”金字招牌托底。问界的车主,很多买的是那俩字,不是底盘。你以为他们掏钱是冲着CDC减振器?其实不少是想过一把“开着华为自动驾驶”的瘾。当然,真开过几天自动驾驶的,大多都知道“智驾”也只是另一种焦虑的饰面板。但这里的本质不再是纠结“3万值不值”,而是你是不是“华为圈层”的拥趸。

这玩法最毒辣:你以为自己选择了Max,实则只是被算法精准拿捏。就像有些案子,明明证据链环环相扣,可每个环都是凶手自信埋伏的“逻辑陷阱”。

问界M7新车上市,价格上涨,订单却持续暴增-有驾

在市场层面,华为用兄弟车型在25-50万价格区间里编织了一个名为“遥遥领先”的数据迷宫。你受不了M9定价,M7 Ultra等你兜底;不爱SUV,享界S9排队等你;再往下,别忘了还有问界M5和AITO系列吊着胃口。每个价位、每张图纸、每行配置表里都藏着一层精确卡位的心机。

于是,老实人开始患得患失,精明人假装冷静。旁观者则在边上慢条斯理数着订单:贵还是便宜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说——被告诉了要什么。

问界M7新车上市,价格上涨,订单却持续暴增-有驾
问界M7新车上市,价格上涨,订单却持续暴增-有驾

有时我们说,专业和智驾是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但这个护城河其实并不深,毕竟软件和算法是假以时日都能抄得走的玩意儿。真正“抄不走”的,是把用户的心理账户和产品锚点切到刚刚好的一刀。这刀下得深,配上“遥遥领先”四个字,堪比外科医生做显微手术——过程优雅,后遗症终身。

讲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自己也像案发现场的目击证人?“贵”还是“爆”,并不是终极命题。终极问题是:当你真的站在展厅里,手里攥着二维码、心里权衡那两万块的时候,你到底还剩几分自主选择?

案卷合上,灯光渐暗。对每台新车价格喊贵的争议,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性测试。只是,参与者总以为自己能看破套路,结果总被“遥遥领先”的诱惑牵了线。有些选择,看似激烈,其实只是欲望表单上的又一道必答题。

问界M7新车上市,价格上涨,订单却持续暴增-有驾
问界M7新车上市,价格上涨,订单却持续暴增-有驾
问界M7新车上市,价格上涨,订单却持续暴增-有驾

所以这一次,如果题板在你手上——你会怎么选?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