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

近,小米YU7和小鹏G7的上市,让“Model Y围剿战”愈演愈烈。这两款“7系SUV”分别主打情绪价值和超高性价比,发布会上都拿自己有优势的项目对Model Y进行贴脸开大,仿佛在说:还买Model Y的简直是脑袋进水了。

然而,在这两款网红SUV密集传播做势的6月,特斯拉的销量却稳如泰山,国内交付量超6.1万,环比增长59%,同比上涨3.7%,其中Model Y贡献了超4万辆,继续稳坐20~30万纯电动车销量NO.1。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参数拉爆也没用,用户感知才是关键

小米YU7和小鹏G7在视觉观感、乘坐舒适性、配置丰富程度上,都不同程度地领先于现款Model Y,而在电池容量、续航里程、高压平台等关键技术指标上,更是有着代际优势。哪怕是Model Y引以为傲的智驾能力,也很大程度上被小鹏G7那超2200TOPS的算力所压制。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但神奇的是,他们的实际销量始终未能与产品力匹配。背后原因固然复杂,但从普通消费者的视角切入,或许能发现关键症结所在:普通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普遍较低,车企花重金打造的某些新功能,未能有效触达用户,导致新车的产品力难以彻底释放。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Model Y真正厉害的,是它的“确定性”

那究竟用户需要怎样的纯电SUV?这问题其实还轮不到用户来回答,而是由部分取得市场先机的车企来决定的。

虽然它身上存在许多肉眼可见的不足,但较早的入场时机让它轻松地成为这领域的霸主,而整个纯电SUV市场也因它的长期热销而逐渐固化——不仅消费者被成功教育,其他竞争者也不得不沿着它的路径来发展。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一个细分市场一旦从用户和产品都定性了,就很容易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就如同2021年之前别克GL8统领中高端MPV市场那样。

相较之下,许多对标Model Y的新车在账面参数上处处拉满,不是“业界强”就是“同级第一”,但在参数表之下存在哪些隐患,会有哪些未知的“坑”,用户都是蒙在鼓里的。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相当一部分用户会倾向于选择“不完美但很确定”的Model Y。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爆款不易,赢得持久战更难

Model Y的成功经验是不可能被完全复制的,这是否意味着,在它面前,本土纯电SUV真的一款能打的都没有?

倒也不是,小米YU7不就挺能打的嘛,开售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哪怕一半是黄牛,这数据也相当了不起。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虽然小米YU7还是免不了以Model Y为对标车型,但它成功跳出了后者的思维框架,在商业逻辑上为这一细分市场带来了变革——实现了从“产品定义市场”到“用户定义市场”的转变。

你可以吐槽小米YU7缺乏原创,你可以说它没有灵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精准捕捉并满足用户需求这件事上,它确实展现出了极强的敏锐度与执行力。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在超跑SUV的外观下配上家用氛围浓厚的座舱,底盘调校不再讲求运动感而是追求舒适性,机械素质不一定同级好但续航须是长的……这种看似矛盾的产品组合在工程师眼中也许是不着调的,但却击中了许多年轻用户的需求。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思维,已被不少本土车企应用,但在小米YU7上,这种思维被贯彻得更加彻底。它不纠结于传统汽车制造的固有标准,而是聚焦于用户的喜好和情绪,再加上雷军强大的个人IP效应和极具感染力的营销表达,小米YU7成为爆款车型,似乎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之间,已形成了此攻彼守的态势,很多人在讨论YU7能否在销量上超过Model Y,有的甚至猜测具体几个月后会实现超越。

但我更关注的不是短期销量,而是长期战况。当喧嚣褪去,市场回归冷静之后,小米YU7能否把当前市场态势延续下去?我更好奇的是,一两年之后,当YU7不再是新鲜面孔,后续竞品也越来越强势时,它能否凭借已建立起的用户认知与技术壁垒,稳住自己的市场地位?

“Model Y销量稳如泰山,小米YU7和小鹏G7能否撼动其地位?”-有驾

唯有真正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超越了Model Y。

#新车预报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