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辆车的续航做成“可折叠”是什么体验?智己在8月1日给出的答案像一只会伸缩的行李箱:收起时,你只看到一块66 kWh的平板电池;拉开拉链,1.5 T高效增程器、800 V超充、废热银行、云端路径师全部弹出,合体成一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1500 km“折叠油箱”。
第一折:把汽油折进硅 发动机不再是“铁肺”,而是被拆成两张A4纸大小的控制器:一张负责燃烧,一张负责发电。燃烧端只保留43 %热效率的黄金区间,发电端用SiC把直流损耗压到1.2 %。整套系统高度28 cm,比传统增程矮一个iPad,省下的纵向空间塞进一张折叠婴儿车也不挤。 第二折:把充电桩折进口袋 800 V/4C快充像一把折叠伞:15 min撑开,310 km续航到账;收起来,枪头只有手掌大。更妙的是,智己把全国4.6×10⁵根公共桩的排队大数据做成“时间折线图”,提前帮你把排队时间折成零。实测广州—厦门往返,同行纯电车主排队42 min,你喝杯奶茶就满血复活。
第三折:把冬天折进夏天 发动机暖机余热被塞进PCM“热钱包”,-10 ℃冷启动时,120 kJ热量像暖宝宝一样反向输出,电池5 min升温20 ℃,续航只掉8 %,比羽绒服还管用。 第四折:把残值折成红包 区块链把电池SOH、发动机高效区占比、零事故记录全写进“能量履历”。三年后扫码,二手车商直接加价8 %,相当于每年白捡一张机票。 第五折:把OTA折成复利 昨晚静默推送的FOTA把怠速发电功率下调0.8 kW,市区纯电比例从78 %提到85 %,车主一觉睡醒,里程表悄悄多出23 km——像余额宝一样自动生息。
当别人还在比谁的油箱更大,智己已经学会把能量、时间、空间、价值折成一张纸,放进口袋。1500 km不再是数字,而是一张随时展开、随时收起的“移动地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