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路过现代4S店,看着门口摆着的伊兰特,总忍不住琢磨...明明价格都降到6.98万起了,怎么还是干不过轩逸?
要知道轩逸优惠完裸车价也能到6万左右,俩车价差没多少,可销量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今年8月轩逸卖了2.7万辆,伊兰特才3899辆,这差距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觉得首先得说,伊兰特最大的问题,是没给自己贴上一个“让人记得住”的标签。
轩逸呢?
这么多年就盯着“家用”俩字做文章,“轩逸经典”这个名字一出来,不用多说,大家就知道是省油、空间大、坐着舒服的车。
提到轩逸,脑子里就有画面:一家人开着它出门,后排能放儿童座椅,后备箱能装行李,油耗还低,加一箱油能跑挺远。
可伊兰特呢?
一会儿想吸引年轻人,把外观做得又激进又运动;
一会儿又想抓家用用户,却没在空间和舒适性上多下功夫。
结果就是,年轻人觉得它配置不够...低配连驻车雷达、车联网都没有,怎么跟新能源比?
中年人觉得它造型太跳,开出去不够稳重,两头都没讨到好。
查过数据,轩逸开3年再卖,保值率大概能到65%,伊兰特就只有55%左右。
算下来,同样开3年,卖轩逸能比卖伊兰特多拿回2万多块钱,谁不心疼这钱?
还有售后,三四线城市里,日产的经销商网点比现代多不少,家里老人去做保养,找日产的店比找现代的店方便,这种“不用跑远路”的踏实感,很多人买车时都会考虑,伊兰特偏偏在这方面没跟上。
再说说用户需求的事,现在买10万内轿车的,就两类人多:第一次买车的年轻人,还有给家里添第二辆车的中年人。
年轻人选车,看的不是合资标有多亮,是车机顺不顺、有没有辅助驾驶、能不能连CarPlay。
伊兰特呢?
最新款还是2023款,低配连无钥匙启动都没有,车联网只在高配才有,10万的车还用手动空调,年轻人坐进车里,一看这配置,转身就去看比亚迪秦L或者吉利银河A7了...那些车不仅有大屏幕,还有L2级辅助驾驶,价格也差不多,换你你选谁?
中年人就不用说了,他们选车就一个核心:舒服、够用。
轩逸的后排,身高1.75米的人坐进去,腿部能有两拳空间,座椅做得又软又宽,长途坐车不累;
伊兰特后排腿部就只有1.5拳,座椅也没那么贴合身体,家里人坐久了容易抱怨。
而且轩逸的储物空间设计得特别细,中控台下能放手机,门板上能放保温杯,这些小细节特别戳家用用户,伊兰特在这方面就显得粗糙,好像没认真琢磨过一家人用车的需求。
还有新能源的冲击,这事伊兰特应对得也太迟钝了。
现在10万左右的新能源车一抓一大把,比亚迪秦PLUS6.98万起,零跑B018.98万起,这些车不仅用车成本低...一公里电费才几分钱,比油费便宜多了,还不用定期换机油,保养也省事。
轩逸好歹还有混动版,能稳住一部分不想换纯电、又想省油的用户;
伊兰特呢?
至今没推出混动车型,纯电车型也还在计划里,就靠着燃油车硬扛,怎么扛得过?
有人说伊兰特降价不够狠,可现在都降到6.98万了,再降厂家就得亏钱了吧?
其实不是价格的问题,是价值的问题。
消费者觉得花同样的钱,轩逸能给到“家用靠谱”的价值,新能源车能给到“科技+省钱”的价值,伊兰特却给不出一个让人愿意买单的核心价值...说运动,配置跟不上;说家用,舒适和空间不如轩逸;说省油,比不过混动和纯电。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