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电动公路,2019年那会儿可是轰动一时!200万欧元砸下去,就为了在马路中间放块铁板,说是能让电动汽车边跑边充电,跟科幻片似的。六年过去了,这玩意儿到底咋样了?全国推广了吗?今儿个,咱们就来唠唠这事儿。
这故事的主角,扬·彼得松,打小在瑞典中部小镇长大,从小就爱鼓捣机械。修车、拧螺丝、看零件,样样都来。后来,他一路从技术学校到大学,专攻土木工程,毕业后进了咨询公司,再到交通管理局,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2010年代初,他开始关注可持续交通,研究电动汽车在冰天雪地的表现,琢磨着怎么让电动汽车跑得更远。2012年,他带头研究起了电动公路,又是召集专家,又是测试原型,忙得不可开交。几年下来,还真让他搞出了点名堂。
2019年春天,斯德哥尔摩郊外,一段两公里长的金属轨道闪亮登场。这玩意儿表面光滑,嵌在混凝土槽里,连接着变电站的电缆,看着还挺高级。改装过的电动卡车,底部伸出个触点,就能连上轨道充电,边跑边“吸电”。当时,扬·彼得松亲自指挥,调试设备,检查触点,那叫一个认真。这条电动公路直通机场货运区,主要用来测试长途物流运输,毕竟电动卡车的续航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试想一下,以后卡车司机再也不用为充电发愁,货也能更快地送到目的地,这效率,杠杠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看着高大上的电动公路,实际用起来却问题不断。首先,这轨道和卡车的触点磨损太快,重型卡车一年就得换三四次,这成本,谁顶得住?再加上疫情、俄乌冲突这些事儿一来,能源供应紧张,瑞典的电网也扛不住这电动公路的大胃口。更别提跨国运输了,出了瑞典,没这轨道,电动卡车不还得乖乖去找充电桩?这就好比手机换了个特殊充电口,结果出门发现哪儿都找不到合适的充电器,你说气人不气人?
后来,他们在隆德尝试了无线充电技术,把铜线埋在地下,卡车通过线圈感应充电,听起来更科幻了。但这成本比铺轨道还高,而且技术也不太稳定,一下雨就容易出问题。2022年,能源供应更紧张了,测试也减少了,大家开始冷静下来分析数据。结果发现,这电动公路,投入太大,技术也不够成熟,大规模推广不太现实。
到了2023年,E20公路的电动化改造项目也因为超支被叫停了,部分设施甚至被拆除。官方的评估结果是,目前的能源需求难以满足大规模推广电动公路。看来,这美好的愿景,还得再等等。
现在,已经是2025年了。扬·彼得松还在交通管理局工作,继续领导电动化交通项目,只不过,他们现在把重点放在了更灵活的充电解决方案上。E20公路的电动化改造项目也重新启动了招标,但规模 much smaller than before,只有几公里作为示范路段。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瑞典的电动公路,六年过去了,全国推广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就彻底失败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上的种种挑战,也为未来的可持续交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总得一步步探索、升级,才能最终通关。电动汽车的发展也是如此,需要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模式,才能最终找到最优解。那么,你觉得电动汽车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一起畅想未来交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