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迎来了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这座总投资达到55亿雷亚尔(约71亿元人民币)的工厂不仅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拉美市场的本地化生产进入新阶段,更成为该地区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中心之一,为当地创造了2万个就业岗位。首辆下线的海鸥车型象征着巴西新能源产业即将开启崭新篇章。
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比亚迪巴西工厂的战略意义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落地,标志着中国车企出海模式从单一贸易转向全产业链布局。该基地由三座工厂组成,涵盖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模组及商用车生产,初期年产能达15万辆,产品将辐射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巴西巴伊亚州州长杰罗尼莫·罗德里格斯在仪式中强调:“这座工厂是巴中合作的新标杆,将推动巴西再工业化进程。”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表示,工厂从破土动工到首车下线仅用15个月,展现了“中国速度”。选择卡马萨里市,源于其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和港口物流优势。工厂采用太阳能绿电、雨水回收系统等环保技术,契合巴西绿色转型需求。
销量与口碑双突破:比亚迪如何征服巴西市场?
比亚迪在巴西的崛起堪称“现象级”。2021年进入乘用车市场后,销量从2022年的260辆飙升至2024年的7.6万辆,2025年1-5月纯电车型市占率高达92.16%。海鸥、宋Pro等车型成为爆款,其中海鸥以高性价比迅速占据细分市场榜首。
比亚迪在巴西的成功背后,离不开深度本地化策略。在产品适配方面,比亚迪针对巴西的路况和消费偏好,对车型配置进行了调整,例如强化了底盘的防腐蚀性能,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在渠道建设上,比亚迪积极拓展经销商网络,从2024年的100家扩展至2025年的180家,实现了对巴西所有州首府的全面覆盖。此外,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比亚迪与本地企业合作,建成了巴西最大的充电网络,并推出了“自动充电”等创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
挑战与未来:中国品牌出海的启示
尽管成绩亮眼,比亚迪的巴西之路并非坦途。巴西政府逐步提高电动车进口关税至35%,迫使车企本地化生产。此外,文化差异、舆论偏见也曾带来阻力。比亚迪以技术实力破局:2024年斩获36项巴西汽车奖项,并参与圣保罗地铁黄金线列车供应,强化“技术标杆”形象。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顺利投产,不仅加速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拉美市场的布局,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与环保双重效益。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和技术迭代升级,比亚迪将继续引领行业趋势,推动全球绿色出行革命。其成功的本地化策略为其他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