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中午,湖南张家界天门山999级“天梯”步道上,一辆银灰色SUV在陡坡爬升过程中突然失控后溜,车尾猛烈撞击护栏,金属扭曲声刺破山间宁静。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奇瑞风云X3L的极限挑战,以一场意外收场。次日,《北京日报》刊发评论,直言“4次道歉也修复不了天门之伤”,将这场企业营销推上舆论风口。
所谓“天梯”,是天门山盘山公路旁一条蜿蜒而上的步行栈道,共999级台阶,坡度陡峭,常年游人如织。这里不仅是景区标志性景观,更是公众通行的安全通道。奇瑞选择在此进行高难度车辆测试,初衷是验证风云X3L宣称的“4.05秒百公里加速”与“超强爬坡能力”。但当车辆因安全绳脱落缠绕车轮导致动力受阻、最终溜车撞毁护栏时,技术验证已演变为公共安全事件。
尽管奇瑞在11月13日凌晨迅速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测试中防护装置意外失效,并承诺承担全部修复责任,但舆论并未因此平息。公众质疑的焦点,早已超出事故本身。真正触动社会神经的是:一家车企,能否以营销之名,将公共景区变为高风险实验场?即便景区已报备许可,这种“特批”是否意味着商业利益可以临时凌驾于公共空间的日常秩序之上?
此次测试虽经天门山景区同意,属于“场地租赁+联合活动”性质,但审批合规不等于社会认同。景区工作人员坦言,此类活动“平时不允许”,此次为特例。这恰恰暴露了公共空间管理的模糊地带:当商业行为披着“创新展示”外衣进入开放区域,即便手续完备,是否仍需更广泛的社会协商与风险评估?尤其在未完全封闭的步道上进行汽车测试,哪怕有防护措施,也难消公众对安全边界的忧虑。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车企营销逻辑的异化。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厂商纷纷以“极限测试”博取流量:爬山、涉水、冲坡,仿佛唯有极端场景才能证明产品实力。奇瑞此前已在9月尝试过一次天梯挑战,因天气原因中止,此次卷土重来,显然志在必得。然而,当技术验证变成“必须成功”的表演,风险管控就容易让位于传播效果。安全绳脱落看似偶然,实则折射出对复杂环境预判不足、应急预案缺失的系统性疏漏。
事件影响已超越奇瑞一家企业。对消费者而言,它敲响了警钟:那些刷屏的“硬核测试”,有多少经过科学设计与独立验证?又有多少只是精心编排的流量剧本?对行业而言,过度依赖惊险营销,不仅可能误导用户对车辆真实使用场景的认知,更可能透支公众对汽车技术创新的信任。当一辆车需要靠“攀天梯”来证明自己,或许正说明其产品力在日常维度缺乏足够说服力。
面对争议,奇瑞的应对显得被动。尽管声明中承认“风险预估不足”“细节把控疏漏”,并承诺赔偿与整改,但仅一次官方道歉难以平息汹涌舆情。网络上“四次道歉”的说法虽为误传,却反映出公众对企业诚意的怀疑。真正的修复,不只是修好几米护栏,更要重建对公共规则的敬畏。企业创新不应以公共资源为赌注,技术展示也需恪守社会伦理底线。
展望未来,此类事件或将推动监管细化。目前我国对景区内商业活动的管理多依赖地方自主决策,缺乏统一规范。此次风波后,相关部门可能出台更明确的指引,界定公共空间内高风险测试的准入条件、安全标准与公众告知义务。对企业而言,营销创新必须回归理性——真正的技术自信,不在于挑战地理极限,而在于经得起千万用户日复一日的平凡使用。
天门山的台阶依旧静默矗立。一场短暂的测试结束了,但它留下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表达?当商业雄心遇上公共利益,边界又该划在哪里?这些问题,远比一次成功的爬坡更值得被认真回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