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汽车行业始于一个多世纪前,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每个十年都会涌现出更多新颖、更有趣的车型,为之后的车型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些车型只是昙花一现,昙花一现;而另一些车型则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并成为整个工业运动的基石。

这一切从何而来?每当汽车行业出现一种持续多年的市场趋势时,人们都会提出这个问题。有些汽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游戏规则,也改变了游戏本身。一个多世纪以来,汽车制造商一直试图率先将新产品推向市场,但并非所有汽车制造商都能成功。

这五款车型为之后的车型奠定了基调。它们在汽车行业的重大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了新的市场趋势。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变革影响了整个行业,并被所有汽车制造商所采用,但最初的理念和产品仍然是基础。

5福特T型车(1908年)

福特 T 型车装配线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移动装配线

汽车很重,没有轮子就无法移动,而且制造起来也很困难。即使在1908年第一辆福特T型车上市时,每辆车的制造也都很困难,因为它们必须在一个地方组装,工人们不得不绕着汽车移动来制造。制造一辆汽车需要12个多小时,这很成问题。

亨利·福特的目标是生产更多汽车,并使其价格相对低廉。T型车的设计非常基础,当时只提供了几种变体以降低价格,但对于决心生产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福特来说,这些变体还不够便宜。

其他行业都这样做了,为什么汽车行业没有呢?

福特于1913年首次开发并投入使用的移动装配线,成为汽车行业最伟大的发明。这种连续流水线工艺早已被其他行业所采用,例如面粉厂、啤酒厂、罐头厂和工业面包房。虽然这些企业生产的部件比汽车小得多,但亨利·福特还是着手为汽车开发类似的工艺。

1913年12月,他推出了移动底盘装配线,并迅速将福特T型车的生产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1小时33分钟。1914年2月,装配线上又增加了一条机械传送带,使汽车能够以每分钟六英尺的速度从一名工人移动到另一名工人。

1927年福特T型车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1000万辆汽车

1924年6月4日,第1000万辆T型车在高地公园工厂的装配线上下线。几十年来,T型车一直是世界上产量最大、销量最高的汽车。但它的辉煌只持续了1927年,因为它导致了汽车价格的下跌,许多消费者开始寻求价格低廉、功能齐全的汽车,而这些功能是T型车所不具备的。尽管如此,流动装配线和T型车仍然是汽车史上最重要的组合,它永远地改变了整个行业。

4大众甲壳虫(二战后)

1968年大众甲壳虫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标志性的形状和功能

二战结束后,德国需要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这辆车实际上诞生于二战前,并于1938年开始生产。它就是大众甲壳虫,从1938年一直生产到2003年,仅在二战期间短暂停产。

大众甲壳虫于1934年问世,当时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设计了一款“人民汽车”,这在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这款设计方案被提交给了阿道夫·希特勒,这或许是这款车唯一的污点。

创新杰作

甲壳虫紧凑、实用、价格低廉且易于维护。它配备了一个小型风冷后置发动机,为后轮提供动力,赋予了它极佳的操控性。与美国制造的大型汽车相比,甲壳虫完全是它们的短板。

许多小型车上市后,由于缺乏大众甲壳虫的特质,销量不佳。想想南斯拉夫的尤格,它开出经销商时几乎散架了,你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相反,大众甲壳虫可靠、坚固、值得信赖,而且价格低廉。大众公司精心策划了一些广告活动,将甲壳虫直接引入公众视野。

1970年大众甲壳虫沙滩车克拉西克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大众的标志性汽车

战后甲壳虫于1945年开始生产,第一代车型在全球共售出2150万辆。这使得它成为汽车行业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单一平台汽车。在美国,甲壳虫从1950年一直畅销到1979年,并成为每位车主都喜爱的车型。

多年来,甲壳虫独特的设计一直象征着一种充满乐趣、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考虑到它的纳粹根源,这似乎有些讽刺。1972年,第15,007,034辆甲壳虫在德国下线,成为历史上产量最高的汽车。

大众甲壳虫是一款创新车型,它成为了保时捷跑车的奠基车型,也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各种沙滩车的原型。如今,丰田卡罗拉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甲壳虫。尽管如此,被亲切地称为“Bug”的甲壳虫至今仍是许多人推崇的文化偶像。

3迷你(1959)

1959 款 Mini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横向发动机问世

欧洲比美国更早面临燃料危机。战后欧洲大陆的氛围,加上燃料短缺,最终在1959年阻碍了Mini的研发。亚历克·伊斯哥尼斯爵士将这场危机转化为机遇,打造了一款能够巧妙利用空间并提升燃油效率的汽车。他的发明成就了最初的横置式发动机,这在当时是一项工程和设计挑战。

伊斯哥尼斯通过创造性地利用空间,打破了汽车工程的常规。早期的Mini车型拥有标志性的短前端和宽敞的座舱,充分利用了现有空间。这些早期车型没有配备暖气;暖气最初是选配的,但后来成为了标配。尽管如此,这款新车仍然注重基本功能,没有多余的装饰。

1959年迷你赛车小型的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约翰·库珀参与行动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 Mini 汽车以约翰·库珀而不是亚历克爵士的名字命名。库珀是亚历克爵士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赛车运动的先驱。库珀试驾了 Mini 原型车,发现它的转弯性能非常出色;事实上,它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谈到了伊斯哥尼斯为蒙特卡洛拉力赛准备 Mini 的情况。

Minin 将亚历克爵士的极简主义与库珀的极致主义相结合,打造出一款极其独特的车型。它是一款节省燃油、却又能带来无尽驾驶乐趣的小型车。

敢于与众不同

Mini本身并非彻底革新了汽车行业,但它通过创造新的工程规则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除了横置发动机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转向系统外,这款车还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悬挂系统,赋予它卡丁车般的驾驶体验,而这种感觉至今仍是Mini品牌的标志。

2丰田普锐斯(1997年)

1997年丰田普锐斯绿色舰队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未来的汽车

许多汽车都曾以“未来之车”的称号亮相世界博览会和各类展会,但只有一款真正地践行了这一理念。丰田普锐斯的诞生源于打造21世纪全球汽车的愿景。这催生了G21项目。该项目始于1993年,并于1994年2月1日正式启动,其核心理念涵盖了环境、能源和安全。

当时,能源、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但G21项目旨在帮助丰田应对其中的一些挑战。这催生了其核心开发理念:打造一款拥有宽敞内部空间和卓越燃油效率的汽车。

最初并非混合体

尽管如今普锐斯已成为混合动力的代名词,就像花生酱和果冻一样密不可分,但G21团队最初并没有考虑使用混合动力系统。电气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只是一个想法,团队认为混合动力技术无法在21世纪初实现。

他们转而专注于研发直喷发动机和高效变速箱,力求将燃油效率提升至同类车型的1.5倍。然而,挑战来了。1994年11月,当时的技术执行副总裁和田昭郎(Akihro Wada)指示G21团队将这款车打造为混合动力车型,如果无法实现,该项目将被取消。

正如他们所说,剩下的就是历史了。

丰田混合动力系统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丰田混合动力车诞生

第一代丰田普锐斯于1997年10月上市。这是一款紧凑型轿车,搭载1.6升混合动力四缸发动机,城市路况时速可达40英里/小时,高速公路时速可达51英里/小时。这比路上的任何其他车型都要好得多。楔形车身设计有助于提高燃油经济性并降低风阻,混合动力车型由此诞生。

普锐斯的上市时机恰到好处,再加上强大的市场营销攻势。本田早在1999年就打造并推出了混合动力车型Insight,但普锐斯早已站稳脚跟,市场占有率也更高。随着油价上涨,许多车主选择普锐斯来缓解压力。如今,混合动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并已被证明不仅仅是省油,其优势也得到了充分验证。

1路虎揽胜(1970年)

路虎揽胜Velar原型车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豪华越野车诞生

1970年之前,豪华SUV远未达到如今的流行程度和成功程度。多亏了路虎揽胜,汽车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1970年之前,大多数SUV被认为是基于卡车的乘用车,拥有强大的动力和越野性能,而非豪华车型。路虎揽胜改变了这一现状。

1970 款揽胜凭借其惊人的越野性能,被誉为世界上最豪华的 SUV 。它融合了两个世界的优点,许多专家都没想到它们会碰撞出如此火花。一辆越野车为什么需要豪华配置?揽胜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直接打造了它自己的车型,让公众自己去评判。

第一

2025款路虎揽胜

5款引领全新市场潮流的传奇汽车-有驾

Velar 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揽胜的某种特殊象征,它源于意大利语“velare”,意为“面纱”或“遮盖”。揽胜最初的原型车是一个严格保密的秘密,设计师和工程师们使用了这个名字来保持这种保密性。为了掩盖其真实身份,他们在首批 26 辆原型车上都贴上了 Velar 的标志。

原型车性能验证后,1970 款揽胜正式上市。这是一款三门SUV,饱受诟病,也饱受赞誉,成为一款褒贬不一的车型。但其兼具卓越性能和优雅设计的风格最终赢得了广泛认可,并最终大获成功。首款揽胜是首款配备全时四驱系统的车型,并配备分体式后尾门、翻盖式引擎盖和流畅的腰线。

你能想象没有梅赛德斯-奔驰 G 级、宝马 X8、凯迪拉克凯雷德、林肯领航员或雷克萨斯 LX 的汽车市场吗?如果没有 1970 年的路虎揽胜,这些豪华 SUV 可能就不会出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