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修仙:零跑的百万销量,是成仙还是成盒?

零跑破百万了,然后呢?

讲真,每次看到有新势力宣布自己进了什么“百万俱乐部”,我的第一反应不是鼓掌,而是想看看他们家CEO的精神状态。因为在这个时间点,这个市场里,一百万这个数字,它代表的不是功成名就的军功章,而是一百万份嗷嗷待哺的售后合同,和一百万个潜在的、能把你品牌声誉炸上天的移动炸药包。

车圈修仙:零跑的百万销量,是成仙还是成盒?-有驾

零跑官宣,从第50万台到第100万台,只用了343天。朱江明老师很兴奋,说发展的加速度越来越快了。这话说的,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什么叫加速度?加速度的意思是,你从一辆失控的卡车上往下跳,你下落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不叫发展,这叫自由落体。

现在的车圈,已经不是那个田园牧歌的时代了,不是你造一台车,我卖一台车,大家和和气气做生意。现在的车圈,是道诡异仙的修仙现场,所有人都在发疯。你以为你在跟友商拼配置、拼价格?错,你在跟他们拼谁先死。这是一个典型的掀桌子游戏,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而是直接把餐厅给点了,我吃不上饭,你们谁也别想吃。

之前大家还装一下,讲讲品牌故事,谈谈用户价值。现在不装了,摊牌了。你看零跑的玩法,就是典型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卡车冲锋。它那个所谓的“全域自研”,说得天花乱坠,什么八合一电驱,什么四域合一中央集成。这些名词,你拿去问问隔壁买菜的大妈,她听得懂一个字吗?

车圈修仙:零跑的百万销量,是成仙还是成盒?-有驾

她听不懂。她只懂一件事:这车,大,便宜,屏幕多,看着像几十万的,结果十几万就落地了。这就够了。

“全域自研”的本质,不是什么技术理想主义,而是一种被逼出来的成本控制玄学。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看着不起眼,但扔到市场的汪洋大海里,瞬间就能膨胀成一个覆盖十几万到二十几万价格带的庞然大物,把所有对手的生存空间都给挤占掉。这不是护城河,这是水鬼。它不是为了保护自己,是为了把别人拖下水。

我作为一个开过几辆破车的中年人,对这些技术名词已经免疫了。因为我发现,决定一台车体验上限的,可能真的是那些高大上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但决定一台车体验下限的,往往是那些最基础、最不起眼的东西。比如,你的车机导航会不会在一个关键路口突然抽风?你的座椅通风是不是真的能吹到我这老腰上?你的门把手用两年会不会松松垮垮?

而所谓的“全域自研”,最大的风险就在这里。你自己做所有事,意味着你要趟所有的坑。博世、大陆这些老牌供应商,他们用几十上百年的时间,交了几百亿的学费,才把一个刹车系统、一个ESP调教到今天这个水平。你一个新势力,说你几年时间就把所有活儿都整明白了,而且干得更好?这话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车圈修仙:零跑的百万销量,是成仙还是成盒?-有驾

当然,零跑的销量数据是实打实的,月销六万多,这个数字摆出来,同行看了也得傻。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一切技术崇拜都是纸老虎。消费者是理性的吗?是,也不是。他们的理性在于,我的钱是有限的,我要用有限的钱,买到一个看起来最牛逼、配置表拉出来最长、能让我发朋友圈最有面子的东西。

零跑精准地抓住了这个BUG。它把过去三十万车才有的配置,用一种近乎耍流氓的方式,直接干到了十五万。这就不是竞争了,这是对行业的一次降维打击。这就好比你在打牌,大家还在算计着出对三还是对四,零跑直接站起来说,这把我不跟了,然后掏出一把AK把桌子扫了。就问你怕不怕?

车圈修仙:零跑的百万销量,是成仙还是成盒?-有驾

但这种模式能长久吗?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品牌玄学的问题。有些品牌,它就是有光环的。你比如奔驰,它车再烂,内饰再丑,它那个三叉星标摆在那,就是有人愿意为它买单。你比如特斯拉,它车内饰简陋得像个毛坯房,品控烂得跟抽奖一样,但就是有人觉得它代表了科技,代表了未来,这是一种信仰。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零跑有这种信仰吗?没有。零跑的百万车主,买的不是零跑这个品牌,他们买的是“高配置+低价格”这个公式。这是一个纯粹的、冰冷的、基于EXCEL表格的理性决策。这种用户关系,牢固吗?一点也不。只要明天有另一个品牌,叫“全跑”或者“飞跑”,用更低的价格给出了更高的配置,那用户会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

所以零跑现在的“加速度”,其实是在给自己上一个无法挣脱的枷锁。它必须不停地跑,用更快的速度推出迭代产品,用更狠的价格屠杀对手,用更夸张的配置单来维持用户的“理性选择”。这个节奏一旦慢下来,或者供应链稍微出点问题,成本控制不住了,那它的整个大厦就会瞬间崩塌。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零跑就像一个武侠小说里刚学会一套绝世武功的愣头青。他自己觉得天下无敌了,但江湖上全是老妖怪。我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中二?是。但很贴切。

他们还提到出海,和Stellantis集团合作。这事儿听起来很美,借船出海,典中典的操作。但本质是什么?Stellantis这个老油条,自己搞不定电动车,于是找个中国的小兄弟来当先锋,去欧洲市场趟雷。卖得好,利润我分大头;卖得不好,那是你零跑产品力不行。这笔买卖,零跑看似赚了渠道,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一个随时可能翻脸的“盟友”手里。

这个疯狂的时代,销量数字已经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了。零跑的百万达成,更像是一个宣言,一个对着整个行业喊出来的、带着哭腔的嘶吼:“卷,就硬卷!给我往死里卷!”

所以,零跑的成功,真的是理性消费的回响吗?我看未必。它更像是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无数消费者在钱包和欲望之间,做出的一次无奈的、甚至是有点悲壮的妥协。他们不是不想要更好的品牌,不是不想要更成熟的技术,是他们真的没得选。而零跑,只是恰好在那个时间点,递上了一份看起来最划算的菜单。

至于这份菜单的后厨干不干净,菜品质量能不能一直保持,那就只能交给时间这个最无情的裁判了。而我们这些看客,只需要搬好小板凳,看这场大戏如何收场。毕竟,掀桌子虽然过瘾,但满地的狼藉,总得有人来收拾。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