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当别克君威以10.69万元“腰斩价”冲击市场,当凯迪拉克CT4终端价跌破13万元,美系车“以价换量”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这一策略的根源,可追溯至通用汽车在华的长期战略抉择,其背后是市场定位失焦、技术迭代滞后与新能源转型迟缓的连锁反应。
通用旗下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三大品牌,堪称中国车市“价格跳水”的先驱。2025年,别克君威从25万元级B级车跌至10万元区间,降幅达57%;凯迪拉克CT4入门款裸车价13万元,与本田思域、大众速腾等A级车形成价格重叠。这一策略虽短期刺激销量,却导致品牌溢价崩塌:凯迪拉克二手车保值率三年仅52%,远低于雷克萨斯的68%,消费者对美系豪华的认知从“美式肌肉”沦为“廉价代步”。
通用曾因“双积分”压力强推三缸发动机,导致别克英朗、雪佛兰科鲁泽等车型销量暴跌。2020年,英朗换装三缸机后年销量从42万辆骤降至29万辆,消费者对“动力弱、抖动明显”的诟病持续发酵。尽管2023年后换回四缸机,但市场信心已难以重建。新能源领域,通用虽推出奥特能纯电平台,但别克E5、凯迪拉克LYRIQ等车型销量低迷,2025年一季度市占率不足2%,远低于特斯拉的15%与比亚迪的32%。
通用在华2025年计划投入700亿元研发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但短期内仍依赖“降价+推新”策略。例如,2025款别克GL8插混版起售价35万元,但续航仅138公里(CLTC工况),与腾势D9的200公里差距显著。若无法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领域实现突破,通用或重蹈“降价-贬值-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通用作为美系车“以价换量”的鼻祖,其策略本质是市场定位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失衡。当国产新能源品牌以“技术平权”重构竞争规则,美系车若无法跳出“价格战”泥潭,其品牌价值将进一步缩水,沦为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的“廉价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