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电动摩托车行业内卷:多重危害下的生存困境

9 月 18 日,2025 中国摩托车重庆论坛上,中检西部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基直指行业内卷带来的多重危害,引发业界关注。作为承担国家摩托车产品抽查的机构负责人,他的观察基于大量检测数据与行业实践。

摩托车电动摩托车行业内卷:多重危害下的生存困境-有驾

李宝基透露,摩托车与电动(摩托)车行业产品合格率仅 80%,20% 不合格产品连最基础的国标都未达标。这些产品不仅影响驾驶体验,更酿成多起危及生命的安全事故。

品牌出海受阻是内卷的突出恶果。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摩托车借价格优势抢占东南亚市场,却因恶性价格战败走。如今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市占率不足 5%。2019 年的海外抽查更具警示性:中检西部在缅甸采购的 6 家中国企业车型,与印度 TVS 等品牌对比测试显示,TVS 历经 1 万公里可靠性测试无故障,而多数中国出口车型质量差距明显。即便如今部分中国企业产品质量追平 TVS,仍受困于此前积累的负面口碑,销量难有起色。

摩托车电动摩托车行业内卷:多重危害下的生存困境-有驾

内卷催生的短期机会主义,导致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燃油摩托车市场仍具规模,但在油电混合车型的长续航电池、高集成度电驱系统等关键领域,研发进度远落后于汽车行业。李宝基直言,主流电动(摩托)车企业更依赖渠道,对新技术应用积极性低,拖累行业转型升级。同时,电动(摩托)车企业研发周期短,一款车型滞销便迅速转向新品,中检西部每年需为大企业检测数十款新产品,造成研发资源浪费。

行业已陷入低利润运行泥潭。我国燃油与电动摩托车企业共四五百家,电动(摩托)车成新品申报主力,占工信部每月申报量的 70%。但电动(摩托)车配套及生产成本达 1800—2000 元,出厂价仅 1500—1800 元,每卖一辆亏损数百元。企业为维持生产链运转被迫硬撑,不少新资本盲目进入后又退出,行业流动性居高不下。

资源浪费问题同样严峻。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 3.8 亿辆,摩托车超 1 亿辆,电动自行车年产销达 5000 万辆。虽新国标实施后管理趋严,但产品可靠性差,寿命仅 3—5 年,大量车辆提前报废,造成原材料与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

李宝基的发言,揭开了摩托车行业在规模之下的深层隐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