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

你以为所有车企还在卷价格、卷续航、卷算力?

有个品牌已经偷偷把战场搬到了外太空。

当一家车企开始操心你手机在无人区有没有信号的时候,

说明这个世界已经卷出了新高度。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个世界的赛道正在变得越来越奇怪。以前我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卖猪肉的和卖手机的,虽然可能在同一个菜市场里擦肩而过,但彼此的业务没什么交集,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万物互联,或者说,是万物互卷。卖手机的开始造车,搞电商的开始弄外卖,做社交的开始卖理财,整个世界就像一锅东北乱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着打着,你都分不清谁是卖什么的了。

就在我们以为造车新势力把汽车行业卷成麻花就差不多到头的时候,更魔幻的事情来了,有家车企,开始往天上扔铁疙瘩了,而且一扔还是一串。

对,我说的就是吉利。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吉利还是那个造平民家轿的传统车企,最多也就是收购了沃尔沃,搞了个领克,在设计上洋气了一点。

但人家现在玩的,已经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了。

前段时间,一枚长征六号运载火箭,跟串糖葫芦似的,一口气把吉利星座03组的10颗卫星送上了天。

这一下,吉利算是把它规划的“未来出行星座”的第一个轨道平面给铺满了 。

这听起来就很科幻,感觉下一秒李书福就要穿着宇航服出来,宣布极氪的新功能是星际跃迁。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这事儿魔幻在哪呢?魔幻在于,一家传统车企,不去研究怎么把发动机多压榨几匹马力,不去琢磨怎么把内饰的皮包得更亮,反而开始跟马斯克抢生意,要搞自己的“星链”。

你没听错,人家不光是扔着玩儿,还已经用上了。现在新出的极氪、吉利银河,有些车型已经带上了卫星通信终端。

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在过去,发射卫星这事儿,基本是国家队玩的。

后来出了个马斯克,一个跨界狂人,用回收火箭的技术把发射成本打了下来,才开启了商业航天的大门。

但即便如此,大家也觉得这是顶级科技巨头或者天选之子才能参与的牌局。一个造汽车的,凭什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商业逻辑?是真有远见,还是纯粹是钱多了没处花,放个天上的大烟花给我们看?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我们先看看吉利画的这张大饼有多大。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次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到2025年底,他们要完成第一期的72颗卫星组网。

这72颗卫星能干嘛呢?主要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实时数据通信和一些中低速服务。

说白了,就是保证你的车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南极洲,都能跟总部保持联系,上传数据,下载更新,顺便让你发个求救信号什么的。

这72颗星,据说就能覆盖全球90%的区域,对于一个主要业务还是在地球上的车企来说,似乎是够用了。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但人家显然不满足于此。这只是开胃小菜。第二期,他们计划再打264颗卫星上去。

这一波是干嘛的呢?是为了支持手机直连通信。

这就有点厉害了,意思就是未来你买的手机,可能压根不需要地面基站,直接就能通过吉利的卫星打电话、发短信。

这等于是在移动、联通、电信的生意版图上,撕开了一道来自太空的口子。

再往后,是第三期,规划更是吓人,要搞5000多颗卫星,目标是实现全球高速宽带接入。

好家伙,这已经不是“吉利星链”,这是要直接跟马斯克的“星链”硬碰硬,抢夺未来太空互联网的入场券了 。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听到这里,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吹牛。画大饼谁不会?我明天还能说要殖民火星呢。

但商业世界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任何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都有一套冰冷的商业逻辑在支撑。吉利花这么多钱,费这么大劲,肯定不是为了让车主在无人区能点个外卖。

我们来盘一盘这背后的算盘。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自动驾驶。

现在的智能汽车,越来越像一个长了四个轮子的手机。而所有智能功能的核心,都离不开两样东西:高精度地图和实时数据通信。

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导航,精度大概在米级别,偏个几米十几米很正常,所以你经常会听到导航喊“已偏离路线,正在为您重新规划”,有时候它让你在下一个路口右转,但实际上那个路口有三个岔路,稍不注意就开到别人家后院去了。

对于人类司机来说,这问题不大,眼瞅着不对,一把方向盘就掰回来了。

但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这是致命的。机器可不懂什么叫“眼瞅着不对”。你给它的指令是基于地图数据的,地图上说这里是路,它就敢往前开。如果地图精度不够,把马路牙子识别成了行车道,那乐子就大了。

所以,L3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普遍要求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

这种定位,光靠地面基站是不行的,必须依赖天上的卫星。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高精度的卫星定位服务,是要花钱买的,而且很贵。更重要的是,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对于一个想在自动驾驶领域有所作为的车企来说,这就像是你的喉咙被人掐着,人家随时可以让你窒息。

那怎么办?自己造,自己发,自己运营。把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叫战略安全。

吉利搞的这个“未来出行星座”,核心卖点之一就是能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吉利就用自家的卫星为所有官方用车提供了星基高精定位服务,实现了车辆的精准管理与调度。

当别家的自动驾驶还在为“我是谁,我在哪”而困惑时,吉利的车子已经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压着哪条车道线了。这就是巨大的技术壁垒。

不仅如此,有了自己的卫星网络,车辆的数据回传也变得畅通无阻。现在一辆智能汽车,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是GB级别的,未来甚至是TB级别的。这些数据包含了用户的驾驶习惯、车辆的运行状态、道路的实际情况,是优化算法、迭代产品的宝贵矿藏。

靠地面网络,贵不说,覆盖还有死角。有了自己的卫星,等于修了一条从车子直通总部的VIP数据高速公路,想怎么传就怎么传,7x24小时不间断。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其次,这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是在给自己“增维”。

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卖车。一锤子买卖。车卖给你,后续除了保养维修,基本上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利润微薄,增长乏力,还要应对各种价格战。

但你看现在的特斯拉,它真的是一家车企吗?它更像是一家能源公司和科技公司。它的车只是一个硬件载体,真正赚钱的是它的软件服务、自动驾驶选装包、充电网络,甚至是未来的机器人。

吉利显然也想通了这一点。单纯卖车,永远是在红海里扑腾。必须跳出来,从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看问题。发射卫星,就是一次典型的“升维打击”。

当别的车企还在宣传“我的车零百加速快零点一秒”的时候,吉利可以说“我的车在全球任何角落都不会失联”。当别的车企还在吹嘘“我的车机屏幕有2K分辨率”的时候,吉利可以说“我的车能提供厘米级的自动驾驶定位”。这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完全不同的。

更深一层,一旦这个卫星网络建成,它的服务对象就绝不仅仅是吉利自己的车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平台。其他车企要用高精度定位服务吗?可以,给我交钱。物流公司需要追踪全球的货车吗?可以,买我的服务。轮船、飞机需要在远洋和高空保持通信吗?我的卫星网络覆盖全球,价格公道。

甚至,就像前面说的,未来手机可以直接连接卫星,那吉利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全球性的电信运营商。

这就把一个制造业的生意,拓展到了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汽车业务成了这个庞大网络的基本盘和第一个“样板客户”,负责提供初期的需求和现金流,而卫星网络本身,则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像亚马逊一样,一开始只是个网上书店,后来为了支撑自己的电商业务,搞了一套云计算系统,结果发现把这套系统租给别人用,比卖书赚钱多了,于是就有了AWS这个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商。

吉利走的,可能就是这条路。汽车是它的“网上书店”,而太空互联网,是它的“AWS”。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而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焦虑,也是一种野心。

焦虑在于,汽车行业的“诺基亚时刻”可能随时会到来。如果跟不上智能化、网联化的浪潮,再强的发动机技术、再好的底盘调校,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

野心在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一直想实现“弯道超车”。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我们追赶得很辛苦。但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这个新赛道上,大家几乎是同一起跑线。

而吉利通过布局卫星,试图直接定义下一代赛道的游戏规则。这不是弯道超车,这是想直接换条赛道,并且自己当裁判。

而且他们也不是闹着玩,早在2018年,吉利就战略投资了时空道宇,开始布局航天领域,要搞就搞全产业链。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件事情的巨大风险和挑战。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迄今为止已经发射了超过6000颗卫星,用户超过300万,耗资数百亿美元,而且目前还在持续烧钱。

吉利的规划虽然庞大,但目前完成的还只是冰山一角。这背后需要持续的、巨量的资金投入。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地面站建设、运营维护,每一个环节都是吞金巨兽。这对于一家主业仍然是汽车制造的公司来说,财务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技术上的挑战也同样巨大。太空环境复杂,卫星的寿命、可靠性、抗干扰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如何与地面5G网络融合,如何保证通信的安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运营许可和频谱资源,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比如在海外推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卫星通信标准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吉利去一一解决。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天上那几千颗卫星,就真的成了史上最贵的烟花。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但话说回来,任何伟大的变革,在最初看起来,都像是疯狂的赌博。一百多年前,福特说要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在当时的人看来,可能跟今天我们说要人手一艘宇宙飞船一样不切实际。

商业世界的魅力就在于,总有人愿意去挑战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吉利为了解决成本问题,把造车的流水线思维搬到了太空,在浙江台州搞了个卫星超级工厂。这个工厂据说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年产能可以达到500颗,单颗卫星最快28天就能出厂,成本比传统方式降低了45%。这操作就像是用造丰田的方式造火箭,便宜量大还管饱。

这种对制造业规模化能力的运用,正是吉利这类传统巨头跨界的最大底气,也是对高科技产业的一种反向赋能 。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吉利发射卫星这件事,往小了说,是为自己的汽车业务打造了一个坚固的技术护城河。往大了说,这是中国商业航天力量崛起的一个缩影,也是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服务业转型的一次大胆尝试。

它不再满足于在地面上跟同行拼刺刀,而是把战场拉到了星辰大海。

这种企业行为也和国家的大战略形成了呼应。国家队擅长顶层设计和基础布局,而像吉利这样的私营企业对商业场景敏感,迭代能力强。

如果能形成国家提供资源支持,企业负责开拓市场的模式,将极大推动整个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开车出门,就再也没有“信号盲区”这个概念了。你的车,甚至你的手机,将永远在线。自动驾驶会因为有了更可靠的“眼睛”和“耳朵”而变得更加安全。我们能享受到的服务,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无缝。

当然,代价可能是我们也要为这些来自太空的服务,支付新的账单。

吉利卫星上天:汽车行业内卷的尽头是发射卫星?-有驾

所以,当一家车企开始仰望星空时,别急着嘲笑它不务正业。因为它看到的可能不是诗和远方,而是一片未经开垦的、充满真金白银的商业蓝海。他们也不是在放卫星,而是在为未来的战争,提前抢占一个战略制高点。

毕竟,在如今这个卷到飞起的时代,谁能率先升维,谁就有可能对还在地面缠斗的对手,进行降维打击。

这逻辑,很残酷,但也很现实。而我们,正在见证这一切的发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