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

厂房里,冲压机开始了一天的嘈杂工作。车间的地上撒着未及清扫的铁屑,巡检员正对着生产线核查:每辆新车下线,都有个等待的目的地——也许是四线的小城市,也许是某个南方团购。比亚迪员工的手机不停跳出销售群的消息:竞品突然降价,又有人在行业论坛上暗戳戳地“内涵”;供应商急切地问上一季度的货款什么时候到账。你如果正坐在那张灰色水泥桌旁,怀里揣着一份未批的账单,身边是昨天刚发的小改款参数单,你会不会心里也嘀咕:这仗,到底真打还是假打,究竟是“降价卷死同行”,还是“磨账期卷死供应商”?

事件说来不算复杂,但细致拆分,却是一部现代车企互喷进化史。2025年5月下旬起,比亚迪被贴上了“内卷王”的标签,长城魏建军一句“恒大已在,只是没暴雷”,吉利、广汽、比亚迪随后微博上隔空对峙,重庆论坛上,车圈大佬嘴仗连轴转,甚至连论坛气氛都有点“刑侦片”那味儿了。业内懂行的都知道,这场发作不是偶然,背后的“行业痛点”早盘旋多年,只是今年火药味浓得能让采编都多抓两张照片。

如果非要站旁观者角度上画条时间线,这一波舆论战,其实是行业里一部分人试图定义“内卷”标准:是“谁降价快谁卷”?还是“谁压供应商账期谁卷”?或是“谁跑马圈地扩产能谁卷”?每种说法都指向一个现实里最痛并且容易被忽略的部位。

说比亚迪是卷王,理由看似板上钉钉:降价促销,一车配置一步到位,还拿着行业最大份额;同时,供应链账期一拖就是大半年,产能每年翻着倍地涨——你要是看表面,像极了“拿低价把对手逼死、拖供应商活活熬死”的资本套路。可细看才发现,逻辑上其实漏洞不少。

例如降价,它到底是恶意内卷,还是行业成本下行的正向反馈?电池占造车成本的三成,磷酸铁锂原材料价格两年间从高台跳水,车企自然降价,这叫内卷吗?你要按这种标准,任何行业遇到技术迭代、原材料降价都得被叫卷王,那造纸、服装、手机是不是都该拉出来鞭尸一遍?

就拿比亚迪来说,它低价卖车是真现象,但利润主力还是“平价”系列,能赚钱反而上游让供应商喘不过气,那跟掠夺型定价不沾边。如果要怼它“定价恶意卷”,还真有点冤。

放眼看,2024年新能源车产量破千万,规模效应让企业“定价权力”突然巨大——但定价本身,未必伤害同行,更伤害的是供应链下游。车企要扩产、要降价,钱却迟迟不肯给供应商结算。供应商们像是接了一个永不休票的案子,每月结算“下个月再说”。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比国际同业高出一倍,压着现金流跑,这一套下来,人才哪还有精力搞创新?你指望他们在自动驾驶、新材料技术再发疯创新,现实只给他们留了睡大通铺的空间。

说到这,不得不自嘲一句:汽车圈要是有个刑警队,永远破不了案的,都是“账期失踪”这种无头公案。说“卷”,其实不是拼技术、拼服务,卷的却是最难捅破的软肋——有权压制的那方把杠杆用到底,行业风气从拼谁造好车,变成拼谁能拖款。

幸亏工信部出来拉了一把,不然今年光供应链倒闭就能撑几出“年度法治剧”。统一60天账期,简直是刑警老秦派出的第一个巡查组。大车企们集体表态,操作速度像是在查假币案,广汽、一汽、赛力斯成为先行者;其他也在跟进,暂且观望后续能否兑现。这一波动作才算对了靶心:减少下游受害者保护行业血液循环,才是真正的反内卷。

当然还有地方政府,为了GDP,硬让车企扩产能,补贴、政策、对赌一个也不能少。全国产能接近1800万台,实际销量连1300万都没到,光剩下“闲着的产线”和“降价拼库存”的乱象。这种割肉式“拼GDP”,像是现场拉队拍摄,无人问津的工厂里,一个个堆满库存新车,却没人驾驶出厂。你要说这不是内卷,我也只能嘬一口茶,苦笑一下:现实里,有些案底永远不会消失。

不过,有些地方真没必要算内卷,比如企业自己的产品定价和配置升级。大白话一句:只要不是低于成本线甩,配置没糊弄,技术没打马虎,消费者能捡便宜,你管他卷不卷?像吉利银河A7敢压比亚迪秦LDM-i,空间和动力都比拼到极致;再比如上汽MG4,干脆400公里续航做成了七万元“白菜价”。这其实是竞争里的好事:拼价格归根结底让买车人多了实惠,行业技术也随之追赶。

还有企业每年产能和销量同步增,不是什么瞎造车。“真增长”并不伤害健康。比亚迪、吉利跻身全球销量前十,让整个中国新能源车链条有了“出口本钱”。这种靠硬实力拼出来的数据,说它是“正向增长”,没人会反对。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总结下来,所谓“反内卷”,不是把价格战、配置战、规模战都扫进集中营,更不是一有热度就用“卷死同行、卷死供应商”的帽子乱扣。要真反,还是回头看看供应链活不活得下去,地方政策有没有把无意义的扩产推成行业风潮。只有这些软肋堵住,行业未来才会从“拼价格”挪到“拼技术”。

等到那一天,新能源车不再让人只谈“便宜”,更敢站出来比“技术含量”——自动驾驶真用得上,动力电池更安全,外观、体验双双升维。也许每个车企的“舆论案卷”都能麻利结案,最后只剩下一份公正的“市场判决书”。

只不过,这卷到底往哪里“反”,谁来定义“卷的边界”?是行业领头人,还是每一个手里揣着订单的供应商?这个问题,如果你刚好也是生产线上的一员,或许比舆论里的大佬们,更有发言权吧。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车企降价频繁,供应商账期变长,地方政府扩产压力大-有驾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