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能源车,加装四驱要付费,售后服务有门槛

大部分人买车的画面,大概是这样的:踏进宽敞明亮的展厅,金光闪闪的展车下,有销售不停地说“智能座舱”“无级加速”“L2辅助驾驶”,然后递上报价单,数字后面标着诸如“顶配含四驱激活”、“增配需开通座椅加热”等让人犯嘀咕的条目。你问四驱怎么激活,对方一脸微笑:“小程序扫码,付费解锁,秒变性能王者。”要是再问些车主维权、异地维修的问题,销售的嘴角会抽动一下,说:“我们规定,只能回本店检修,否则质保不认哟。”

站在这样的展厅里,你真会有种‘这是我的车吗’的错觉。几十万元,从钥匙到螺栓,从电池到数据,每一项都仿佛装着计费器。车已买,服务有门槛,修车有规则,车子行驶却像是随时会被厂家“遥控”。不管是会员收费模块,还是维修处处绕,消费者拥有的只是车的“有限使用权”。这年头,买车真的需要多上几节法务课,防备哪天被所谓“数字化服务”来个反向收割。

这些乱象,严格说,并不代表整个新能源车行业。有的车企,诚意满满,口碑也一直不错。但当下“造车新势力”们,在卷智能大屏、卷空间功能、卷配置推新时,却有越来越多沉迷于做表面文章,忽略了底层的“车之为车”——安全、品质、可信赖。比如“筷子悬架”断轴、“载重缩水”、“事故抠牌”等现象的曝光,不止是技术失误,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透支。很遗憾,这些年行业刚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用不了几场“技术创意秀”,又被割得七零八落了。

当然,要说为什么这么做,有人说是市场压力大。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猛涨,竞争剧烈,价格战此起彼伏——谁不降价就等着被淘汰。“降本”成了车企的本能反应,配置上能减必减,售后服务则恨不得每个环节都变成增收点。比如钢板“瘦身”、软件付费模块、螺栓规格全靠自己,甚至智能刹车也绑上VIP会员。行业里流传一句话:“不把成本挤成豆芽,根本活不下去。”说得心酸,但现实就是这么无奈。

而且,这波降价潮带来的连锁效应同样奇特。号称“0公里二手车”的新门类横空出世,有的车企为了夸大销量,把新车直接打包卖给二手市场,目的只是“好看财报”。资本市场喜欢漂亮数字,谁先卷出优势,谁便能吸引更多投资。只不过,这样的自我“腾挪腾挤”,玩得兴起了,常常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车越卖越多,品牌力却在缩水,市场像个温水锅,不知哪天先煮熟谁。

这套打法,乍看有点互联网平台的影子。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平台当年也是从“喷血补贴”到“割草收割”,最后谁活下来就独享垄断红利,一边收“佣金”,一边收“平台服务费”。只不过,新能源车行业和互联网那套终究不一样。互联网平台只靠流量和用户黏性一站定胜负,而汽车行业门槛不高,谁都能卷,卷到最后就是惨烈的死局。比的是谁最后能撑住而不是谁先融得钱。

其实内卷这事儿,在中国并不陌生。干一行,卷死一行,电器、光伏、咖啡、教培,轮番上阵,现在轮到新能源车卷成麻花。有人说是中国太多人,大家太能干。其实,人口多未必是主因,国人也很会享乐,该玩的时候比谁都会玩,比如最近旅游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根子在于内卷实质是产能过剩,消费力跟不上,致使企业只能靠降价增销量,用价格战搞死同行,也搞死自己。每次行业利润被卷到地板线,海外市场也被卷得哀嚎,连欧美都喊起“倾销”警报。

说到底,当前的内卷还只是初级阶段,企业忙着降本增效,忽略了人的价值和利益。像这样的价格战,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和行业根基。有趣的是,国外资本大佬想帮中国工人涨工资,结果国内同行却跳脚指责“恶意加薪”;这种“窝里斗”心态,说可怕挺可怕,说荒诞也荒诞。长此以往,各行各业都变成一锅大杂烩,谁都吃不饱还能把彼此拖下水,中国式的“为你好”,听上去像毒奶一样迷人。

新势力们擅长造概念,愿意投钱“创新”,一会儿搞原地掉头,一会儿参与垂直起跳比赛。冰箱、电视、沙发“三件套”只怕以后还得升级“空气净化、无人入座按摩、虚拟宠物陪聊,”但基础技术却总有短板。创新归创新,安全、品质、服务才是底色,光靠噱头迟早会让行业变成段子手基地。讲道理,这类营销套路玩的花,能忽悠一时,却留不住消费者一世。谁还记得前几年新造车品牌的口号,现在有几家不已消失得悄无声息?

说到底,行业的产能还在高歌猛进,出口还能再卷,但随着海外市场“高关税反制”,低价策略渐行渐窄。像西方福利制国家做法一样,提高工人收入、缩短工时、增加社会保障才是盘活内需的长期之路。生产如果不惠及本国民众,迟早🉐成无源之水。否则行业不但卷不出冠军,反而卷得一地鸡毛,连最后的“赛事转播”都没人愿意看。

最后,造车这门生意,玩得花未必就能玩得久,短视逐利也未必就能笑到最后。与其把用户困在“配置加价”“售后卖卡”的迷宫中,不如多给用户一点安全感和信任空间。要是总把车主当韭菜,不如考虑做点别的——比如种韭菜,至少肥了土壤还能有点持续生态。

买新能源车,加装四驱要付费,售后服务有门槛-有驾
买新能源车,加装四驱要付费,售后服务有门槛-有驾
买新能源车,加装四驱要付费,售后服务有门槛-有驾

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明天走进店里,发现四驱又要收费、座椅加热变成付费功能,甚至维修还得会员办理,不妨问一句:“买车买到最后,‘我的’车,到底归谁?”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怎么看?#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中国式内卷#产能过剩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