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光特斯拉供应链:3种公司,2种结局,1个真相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马路上绿牌车越来越多,其中一半都顶着一个“T”字标。

特斯拉降价的新闻,比你老板给你画的饼还要频繁。

很多人一看到这架势,就觉得这泼天的富贵必须接住,冲进去就想找几个所谓的“特斯拉概念股”,幻想着马斯克造车,自己跟着数钱。

这想法,就好像以为在演唱会门口卖荧光棒就能实现财富自由一样,天真中带着一丝朴素的韭菜香。

今天,我们就把这事儿扒光了,看看给特斯拉打工,到底是进了天堂,还是上了一艘名为“福报”的贼船。

扒光特斯拉供应链:3种公司,2种结局,1个真相-有驾

1

首先要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特斯拉找中国供应商,是来做慈善的吗?

扒光特斯拉供应链:3种公司,2种结局,1个真相-有驾

当然不是。

人家是来极限压榨的。

特斯拉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把工业品当成快消品来玩儿。什么叫快消品?就是迭代要快,成本要低,规模要大。

马斯克就像一个终极产品经理,手里拿着一把40米长的大砍刀,天天追在供应商屁股后面,问三个哲学问题:

还能不能再快点?

还能不能再便宜点?

还能不能再好点?

你但凡犹豫半秒,隔壁老王已经把PPT递到马斯克手上了。

所以,能挤进特斯拉供应链的,都不是善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卷王。它们之所以哭着喊着也要上这艘船,图的根本不是特斯拉那点订单。

扒光特斯拉供应链:3种公司,2种结局,1个真相-有驾

他们图什么?

图钱?

还是图爱?

都不是,他们图的是一个“名分”。

一个“特斯拉认证”的名分。

这玩意儿就跟相亲市场上的“北京户口,三环有房”一样,是硬通货。有了这个金字招牌,你再去跟蔚来、小鹏、理想,甚至比亚迪谈合作,腰杆子都能挺直不少。

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可是给马斯克供过货的男人/女人/公司,我的技术,我的品控,都是被世界上最挑剔的甲方蹂躏...啊不,是锤炼过的。”

你看,这逼格一下就上去了。别的车企一听,觉得靠谱,合作的门槛瞬间就低了,价格还好谈。

所以,特斯拉供应链,本质上是一个大型的、残酷的、开放式的“企业镀金班”。进去待一圈,出来就是海归,身价倍增。

但镀金的过程,是要掉层皮的。

2

我们来看看这个“镀金班”里的几类典型学员,他们的生存状态,突出一个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类,是班里的学霸,属于轻易不会被开除的那种。

典型代表就是宁德时代和三花智控。

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的一哥,属于那种“你不用我,你还能用谁”的存在。它跟特斯拉的关系,就像是高端饭局里的主菜,没它这顿饭就不完整。从磷酸铁锂到麒麟电池,宁德的技术储备和产能规模,让马斯克想换人也得掂量掂量。

这种公司的逻辑很简单,它不是特斯拉的附庸,而是平等的合作伙伴,甚至在某些领域,它的话语权比你想象的要大。它就像一个超级军火商,卖武器给各路诸侯,特斯拉只是它最大的客户之一。

另一位三花智控,搞热管理系统的。这玩意儿听着不起眼,但对于电动车来说,就是中央空调+冰箱+暖气片。电池怕冷怕热,这东西就是给电池续命的。三花的技术壁垒高,尤其是那个“八通阀”,属于独门绝技。特斯拉的热管理系统之所以牛逼,一半功劳要记在三花头上。

对于这类公司,特斯拉对他们又爱又恨。爱他们的技术能打,恨他们议价能力强,不能随便PUA。

投资看这类公司,看的不是“特斯拉概念”,而是它们作为行业龙头的“平台价值”。特斯拉只是放大了它们的优秀,而不是定义了它们的全部。

第二类,是班里的“奋斗逼”,靠努力和态度换取生存空间。

这类公司数量最多,也是最卷的。典型代表就是拓普集团、旭升集团这些。

他们做的东西,从减震器、底盘、内饰件到铝合金压铸件,技术含量有,但不是那种“没你不行”的级别。

他们的生存法则就是: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

特斯拉说,我要搞一体化压铸,降本增效。文灿股份这类公司就立马跟上,把几千吨的压铸机搬进工厂,陪着马斯克一起疯。

特斯拉说,我要轻量化,车身要用更多铝材。旭升集团就玩命地研究铝合金,从一个螺丝钉开始供货,硬是把自己做成了总成供应商。

拓普集团更是重量级,几乎是特斯拉要什么,它就做什么。从底盘到内饰,恨不得把整辆车包圆了。这种“喂到嘴里”的服务,就是它们的护城河。

他们就像一个顶级的“备胎”,无微不至,随叫随到,努力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但“备胎”的风险是什么?

是那个“渣男”随时可能找到一个更年轻、更便宜、更听话的新备胎。

这就完了?这就安全了?想得美。

马斯克最喜欢干什么?降价。降价的钱从哪里来?天上掉下来吗?当然是从供应商身上一刀一刀割下来。

这些奋斗逼们,每天都在玩一个“利润跑得快,还是刀子落得快”的生死时速。他们的财报,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肝上的阴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投资这类公司,你不能只看它抱上了特斯拉的大腿,你得看它被压榨之后,还剩下几两肉,以及它有没有能力把从特斯拉那里学来的本事,用到别的客户身上,搞点“多角恋”,分散一下风险。

3.

第三类,是班里的赌徒,赌的是未来和变革。

这类公司关注的是特斯拉引领的技术方向,比如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4680大圆柱电池等。

电动车的核心,一个是电池,另一个就是电控。电控的大脑是功率半导体,以前是IGBT的天下,但特斯拉带头用了更牛逼的碳化硅。这玩意儿能效更高,体积更小,是未来的趋势。

国内像斯达半导、时代电气这些公司,就在拼命追赶,希望有一天能把英飞凌这些国外巨头给卷下牌桌。

他们赌的,就是国产替代的浪潮。一旦成功,那就是星辰大海。但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

这种投资,已经不是在分析财报了,更像是在做VC,看的是技术路线,看的是产业格局,看的是一个“瞎积薄发”的可能性。普通人最好别碰,因为你很可能在黎明到来之前,就死在了无尽的黑夜里。

至于下游的充电桩、自动驾驶之类的,目前A股公司跟特斯拉的直接关系不大。特斯拉的超充网络和FSD软件都是自己闭环搞,外人很难插足。

跟着喝汤可以,但想吃肉,很难。

4.

所以,我们再回来看所谓的“特斯拉产业链投资”,其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它至少包含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游戏:

第一种,是和王者做朋友。赌的是宁德时代这种本身就是王者的公司,能强者恒强。这是价值投资的逻辑。

第二种,是和恶魔做交易。赌的是拓普集团这种奋斗逼,能在被极限压榨的同时,偷师学艺,最终自立门户。这是成长投资的逻辑,但风险极高,需要紧密跟踪。

第三种,是和未来对赌。赌的是碳化硅这类赛道,能在技术革命中弯道超车。这是风险投资的逻辑,九死一生。

把这三件事混为一谈,看到是“特斯拉供应商”就无脑冲,那不叫投资,那叫给市场送温暖。

真正的投资逻辑应该是,忘掉“特斯拉概念”这个光环。

你要问的,不是“它是不是特斯拉的供应商?”,而是:

第一,它的技术壁垒,是不是高到特斯拉也不敢轻易换掉它?

第二,它的议价能力,能不能扛得住马斯克那把40米长的大砍刀?

第三,它的客户结构,是不是除了特斯拉之外,还有B计划、C计划,甚至D计划?

说白了,商战就跟拳击比赛一样,比的不是谁的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特斯拉只是它们成长路上的一块跳板,一个超级陪练。它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当一辈子的“优秀供应商”,而是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特斯拉”。

至于那些把全部身家性命都绑在特斯拉一辆战车上的公司,无论现在看起来多么风光,它们的命运,其实早就写好了。

风起时,它们能飞上天。

风停时,它们就是最先被祭天的那个。

毕竟,在资本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伙伴,只有永恒的利益,和一把随时准备捅向你后背的刀子。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