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直播把吉利欧洲创新中心Uni3和瑞典瑞研的成果摆到了镜头前。数据听起来扎实:Uni3在哥德堡,瑞研有2000余名工程师,来自40个国家,扭转刚度41600牛·米/度,高强材料占比91%(体感/估算)。我坐在屏幕前,指尖敲着桌面,皮革的冷感顺着手心传来。
同事低声问:Uni3靠谱吗? 我答:若把每样部件都试到极限,才算有路子。
我把脑海里的数字再整理一下:2000余名工程师,40国背景,41600牛·米/度,91%高强材料,这些像成绩单的亮条。900V高压架构和6C快充的组合,也是在传说里的未来车标签(体感/估算)。
在同价位/同类车里,实操差别最明显的,是充电与起步的节奏。极氪9X靠浩瀚-S架构和900V系统,起步更线性;若真的达到6C快充,半小时充到80%就不是传说。对比理想ONE,城市日常的平顺性更稳,油耗曲线更友好,但充电节奏就没这么快(体感/样本有限)。
把供应链比作一盘棋,原材料像棋子,谁都不能缺失。模具、产线、测试排成一条线,失败就像扣错路。生活里的比喻是:买件衣服,布料要先到,裁剪要同步,否则你就得返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瑞研测试夹页角落有一张贴着极氪9X的图片,印着小字的测试表像是被风放置在桌面上,随时要被再度翻看。
前文我把瑞研的作用吹得有点大,其实它更像加速器,和其他中心一起把验证做扎实,真正落地要靠测试走完的路。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桌面上的便签还在,写得清清楚楚。
你们在看这类数据时,最关心的点是可靠性还是可落地的体验? 如果真的要选一个,900V高压能把日常成本拉低吗? 瑞研这条线,究竟给整车带来的是可靠性的信心,还是新设计的负担?
有点麻烦,真希望数据背后是更少的坑和更多的直觉。
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是,900V高压体系可能在热管理上拉出一个新的成本曲线,但我还没把热源与散热的真实功耗算清楚(不确定)。
临场小计算(粗略)——能源成本的猜想。假设7元/升,油耗8L/100km,电价0.8元/kWh,电耗4kWh/100km。若混用模式按50/50,能源成本大约是:油部分56元/100km,电部分3.2元/100km,总约59.2元/100km。若油耗降到6L/100km,成本能降到约34元/100km。按此推算,1000km大约340–590元的能源成本区间(仅能源部分,忽略维护等其他支出)。
一位修理工对我说:这车确实敢说敢做,但门槛也不会低,培训也得跟上。
你们在城市里遇到的充电真实场景,和厂家宣传的节奏,会不会矛盾?
这段话像是留白的一小段,球还在场上,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谁来拉回现实的速度?你们怎么在日常里判断,高压架构到底带来的是效率,还是额外的负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