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曼谷的街头,一辆比亚迪ATTO 3缓缓驶过,车身上醒目的中文标识在热带阳光下闪闪发光。
不远处,丰田4S店的销售经理阿南望着这一幕,手里的销售报表被攥出了褶皱。
这份报表上,比亚迪的销量曲线像一把利剑,直插日系车的心脏。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位退订卡罗拉转投比亚迪的客户了。"阿南苦笑着对同事说。他的烦恼正是整个日系车在东南亚困境的缩影。2023年前五个月,日系车在泰国的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90%暴跌至71%,而中国品牌则从无到有,拿下了16%的市场。
丰田章男可能从未想过,有一天他要在董事会上讨论如何应对中国供应链的挑战。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2023年8月,丰田决定在泰国生产的新能源车上采用中国零部件。芜湖跃飞的吸音材料、浙江凯华的模具、金发科技的树脂,这些中国企业的产品将帮助丰田把成本降低30%。
"这不是背叛,这是生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丰田高管无奈地说。在泰国这个丰田最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31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日系占了1400家,但中国企业的数量在短短四年间增长了四倍,达到190家。更让日系车企焦虑的是,中国与东盟自贸协定下的低关税政策,让中国零部件在价格上具有碾压性优势。
曼谷郊区的工业园里,森密集团的工厂正在加班加点。这家泰国老牌零部件企业刚刚与中国芜湖跃飞成立了合资公司,专门为丰田供应内饰材料。"中国伙伴带来的不仅是价格优势,还有更快的研发速度。"森密的技术总监指着样品间里琳琅满目的新材料说。
这种转变让日本汽车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主夜不能寐。大阪的模具制造商山本社长已经第三次飞往曼谷,他必须说服丰田继续采用日本制造的模具。"我们的精度确实更高,但价格是中国产品的两倍。"山本擦着额头的汗水说,"现在连丰田都在劝我们用中国货。"
在曼谷车展上,比亚迪的展台前人头攒动,而丰田展区则显得有些冷清。这种对比刺痛了日本汽车人的自尊心。"我们输掉的不仅是价格战,"一位日系车企的泰国市场负责人坦言,"中国新能源车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的优势,让我们的产品看起来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
这场供应链革命的影响远不止于泰国。在印尼,五菱Air EV凭借不到2亿印尼盾(约合人民币9万元)的售价,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在马来西亚,吉利收购的宝腾汽车正在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东南亚这个日系车的"后花园",正在变成中日车企正面交锋的主战场。
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田中宏的分析一针见血:"日本汽车产业正面临1970年代以来最大的挑战。当年他们用精益生产打败了美国车企,如今中国车企正在用电动化、智能化复制这段历史。"
曼谷的夜幕降临,阿南终于送走了最后一位客户。这位客户最终选择了一辆搭载中国电池的丰田bZ4X。"至少他还是选择了丰田。"阿南自我安慰道。但他心里清楚,当丰田都开始大规模采用中国零部件时,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了。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当中国新能源车带着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更先进的技术横扫东南亚时,日系车企能否守住最后的阵地?或许答案就藏在丰田那个看似无奈的决定里——与其被颠覆,不如主动拥抱变革。毕竟在商业世界里,生存永远比面子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