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离谱,那边还在为降价三五千块杀得眼红,这边比亚迪直接掏了50亿,建了个越野赛车场。
这笔钱什么概念?2024年,国内能一年挣超过50亿的自主车企,一只手都数的过来。比亚迪一向给人的印象是成本算到骨子里,现在拿出一整家头部车企的年利润去干一件看似“不务正业”的事,图什么?
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国产车4S店,你会发现挑车成了一件很无聊的事。10万出头的SUV,什么L2辅助驾驶、全景影像、语音交互,都给你配齐了。不同牌子硬件上的那点差别,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曾几何t候,动力、配置、价格这“铁三角”,是大家买车的唯一标准,可现在,这套玩法好像失灵了。
问题就出在这。当所有人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唯一的竞争手段只剩下降价。价格战打到今天,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从2024年的4.3%跌到了2025年一季度的3.9%,比整个工业平均水平的5.8%还低一大截。卖得多,赚得少,成了常态。2023年那波更狠,不少车企卖一台车利润不到一万,甚至还要往里贴钱。
再这么卷下去,别说研发了,能活下来都算本事。消费者对硬件参数越来越麻木,行业又被利润逼到了墙角,这条路,显然是走不通了。
所以比亚迪在郑州搞的那个全地形赛车场,就显得特别有意思。那不是个普通赛道,是国内头一批专门给新能源车设计的专业场地,甚至还模拟了沙漠冲坡、湖水航行这种极端场景。比亚e迪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的技术有多牛,不能只写在宣传册上,得让你亲手试试。
让你开着仰望U8从水里走一圈,那种冲击感,比看一百遍广告片都来得实在。这就是在创造所谓的“情绪价值”,让你从心底里觉得,这个品牌不一样。
当然,这么干的不止比亚迪一家。领克很早就开始玩赛道文化,办各种赛事活动,愣是圈了一批死心塌地的粉丝;长城汽车呢,则在越野这个圈子里深耕,不仅搞了自己的越野分级标准,还建了庞大的社群,让喜欢出去野的人能找到组织。
招数五花八门,但背后的逻辑是通的:车,已经不单单是个交通工具了。它得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通过文化、社群,让用户觉得买这台车,就是选择了一个自己认同的圈子。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嘀咕:花这么多钱搞文化,短期看投入巨大,真比直接降价换销量来得划算?
降价当然直接,销量数字上得快,但这是饮鸩止渴。利润没了,企业就没有余钱去投入研发、布局未来,最后只会掉进“越降越亏,越亏越难”的死循环里。而品牌文化和用户体验的投入,虽然短期内烧钱,却是在消费者心里搞“长期建设”。
这样沉淀下来的用户,不再是一次性的“买家”,而是会长期追随的“拥护者”。他们不但自己会复购,还会成为品牌的免费宣传员,甚至愿意为品牌的溢价买单。这对企业而言,才是最健康、最稳定的现金流。
资本市场也吃这一套。投资人看一家车企,早就不只看眼下卖了多少辆车,更看重它未来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空间。一家只靠降价换规模的公司,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未来的。反倒是那些能靠文化和体验,做出品牌溢价的企业,估值会越来越高。保时捷的年销量远非顶尖,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利润和市值都相当可观,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说到底,国产车企现在拼命搞文化、做体验,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须抢下的高地。未来的牌桌上,比的不是谁的参数表更长,而是谁的故事更能讲到人心里去。这50亿,赌的不是车,是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