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了,那就是三菱这个牌子,在中国市场上算是彻底凉了。
不光是整车不卖了,连它最引以为傲的发动机厂都关门大吉,换了新东家。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唏嘘,一个在中国风光了快四十年的汽车巨头,怎么说倒就倒了,连根拔起,一点不剩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
事情的导火索,是今年7月份的一个工商变更消息。
沈阳那家特别有名的发动机厂,原来叫“沈阳航天三菱”,现在牌子一换,成了“沈阳国擎动力有限公司”。
股东名单里,再也找不到“三菱”这两个字了,接盘的是一家叫北京赛苜的公司。
这可不是小事,去年这个时候,这家厂还在给一些国产车供应发动机,结果现在,连这点最后的业务都没了,可以说是被一锅端了。
要说三菱,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个几十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很薄弱,尤其是发动机这个“汽车心脏”,我们自己造不好。
就在这个时候,三菱带着它的发动机技术进入了中国,那简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
当时,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三菱这两家工厂,成了所有国产车企眼里的香饽饽。
咱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自主品牌大佬,比如长城、奇瑞、比亚迪,它们最早期的车型,打开引擎盖,里面跳动的八成都是一颗三菱的“心”。
最辉煌的时候,国内市场上跑的国产车,有三分之一用的都是三菱发动机。
那时候,你要是跟人说你的车用的是三菱发动机,那绝对是质量可靠的保证,特有面子。
不光发动机卖得好,三菱的整车也特别牛。
九十年代那会儿,要是谁家有台“帕杰罗”,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山猫”,那绝对是身份和实力的象征。
那车硬朗、能跑烂路,是无数男人心中的梦想座驾。
后来北京吉普把它引进来国产,叫帕杰罗Sport,更是火得一塌糊涂,几乎成了当时越野车的代名词。
可以说,三菱在中国市场的前半生,是顺风顺水,名利双收。
可好日子没能一直过下去,转折点来得也很快。
2000年的时候,帕杰罗出了个大问题,刹车油管有缺陷,这可是关乎人命的大事。
随后三菱在全国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召回。
在那个年代,召回事件对一个品牌的打击是巨大的,一下子就把三菱在消费者心中“质量神神”的形象给打破了。
信任这东西,就像玻璃,碎了就很难再复原。
这是它在中国遇到的第一次大坎坷,虽然没把它直接绊倒,但裂痕已经出现了。
真正让三菱走向衰败的,是它后来的“不思进取”。
后来它跟广汽合资,推出了像欧蓝德、劲炫这样的城市SUV。
说实话,这几款车底子都还不错,皮实耐用,油耗也还行。
2018年的时候,广汽三菱一年还卖了十四万多台车,看起来好像又要起来了。
但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成了它最后的辉煌。
问题出在了它的“大家庭”里,也就是雷诺-日产-三菱这个联盟。
联盟内部高层动荡,内斗不断,导致资源分配一团糟。
三菱作为联盟里的小兄弟,根本分不到什么新车研发的资源。
结果就是,从2018年到2024年,整整六年时间,广汽三菱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都没推出过。
六年啊!
在中国这个汽车市场,六年能发生多少事?
这六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都卖疯了,技术迭代了好几轮;理想、蔚来这些新品牌从无到有,成了市场的主力;吉利、长城这些老对手,新车出了一代又一代。
大家都在百米冲刺,你三菱却在原地踏步,这怎么能行?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憋了六年,最后拿出来一台所谓的“新车”,竟然是直接把广汽埃安V换了个三菱的标。
这下可把老车主和车迷们给气坏了,纷纷吐槽说:“这也配叫三菱?”这种敷衍了事的做法,不仅没能挽救市场,反而把自己的品牌价值彻底踩在了脚下。
市场的反应是最直接的。
沈阳那家发动机厂,巅峰时期一年能生产上百万台发动机,客户名单拉出来一大串。
可到了2022年,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只剩下百分之十六,四千多名工人每天上班就是对着空荡荡的生产线发呆。
曾经排队来买发动机的国产车企,现在要么自己能造出更好的,比如比亚迪,人家的新能源车都成全球第一了,哪里还需要买你的发动机;要么就去选择其他更好的供应商了。
最后,广汽三菱的长沙整车厂在2023年停产,资产被广汽埃安接手。
而作为三菱在中国最后根基的沈阳发动机厂,苦苦支撑了一年,也最终没能逃过关门的命运。
今年七月初,工厂最后一批设备处理完毕,七月二号,工商登记上的名字也改了。
一个时代,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有工人拍下视频,那些曾经代表着先进技术的生产线零件,像小山一样堆在厂区里,等着被当成废铁处理。
有在厂区门口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说,他是看着这个厂子一点点建起来的,现在说没就没了,心里空落落的。
据说,在新公司挂牌那天,墙上三菱LOGO的贴纸都还没撕干净,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对于那些三菱老车主来说,未来的日子可能不太好过。
官方虽然承诺售后配件会保证供应十年,但二手车的价格已经崩了。
去年还能卖五万的欧蓝德,现在挂三万都没人要。
有位开了二十年帕杰罗的老车主说,车是真皮实,跑了三十万公里还能开,但最近想做个保养,发现附近的4S店关了一大半,得跑很远才能找到地方。
这其实就是一个缩影,一个品牌退出了,留给消费者的,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麻烦。
三菱的离开,固然有它自己决策失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内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真的强大起来了。
我们不再是那个需要依赖别人“心脏”才能造车的少年了。
我们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有了强大的产业链,有了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品牌。
三菱的结局,其实也是很多跟不上中国发展速度的外国品牌的共同结局。
这不是谁淘汰了谁,而是时代发展和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