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清华校友亲自创业、卖电动重卡甚至卷出海外市场,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天方夜谭?
但现实的剧情比想象还更魔幻。
据说2024年,全球电动卡车已经卖出九万辆,中国品牌拿下其中的八成。
这数据一砸出来,多少老外还在琢磨柴油味的时候,咱就用电卷到欧洲去啦。
而且国内市场更离谱,半年就超额完成全年销售量。
卡车大佬曾毓群更是嘴一张,直接放话:四年后中国商用卡车一半都是电动的。
那些年谁能想到?重卡加电池,居然也能席卷全球舞台。
说实话,说起重卡,老百姓肯定都想象不到一台卡车的进化能有多残酷。
油老虎、动力怪,司机们日夜吭哧吭哧、柴油烧得飞起,地球都快“辣眼睛”了。
谁料一波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卷到连奔驰这种顶流都“汗流浃背”。
而在这场风暴中,有家小年轻公司突然搞事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它叫速豹科技,2022年成立,创始人刘超——没错就是那个清华天才+德国留学党+老汽车人。
你说这种背景,听起来像外挂一样。
而且两年就拿下小米、红杉等一票投资,融资超过十亿,活脱脱新势力里的“现实版速度与激情”。
你要是问,速豹怎么就成了大家眼里的潜力独角兽?
靠着技术自研、野心勃勃,压根不走便宜量产那套。
刘超自己说,“不打价格战”。
大白话讲,大家都卷价格,他偏要走质量、体验、效率三振出局。
还开局欧美市场,瞅准欧洲最难啃的德语圈。
有人好奇,这是不是“自寻死路”?
但在刘超看来,难度越大才是“决赛圈”。
说白了,速豹就是认准那些越难的活儿,越拼命钻。
国内新能源卷了十几年,工程师们见惯大风大浪,供应链、软件、搞成本控制能把人卷哭。
欧洲人还嘴硬,减碳政策一推,必须跟上。
刘超和他的老伙计们泡在办公室白板前画了又画,最后干脆“做难且正确的事”,一锤定音。
从最一开始,速豹就把全球化刻进了基因。
你以为“出海”只是卖卖车?
人家根本是拉着本地“CEO级朋友圈”,把业务、资源、文化高度绑定。
德语区老朋友来当欧洲“一号位”,本地人带队全权开荒。
这种深度信任,别人光靠烧钱砸广告,差得太远。
但重卡这种东西,不是有钱、有关系就能搞定。
卖的不只是四个轮子,而是维修、能源、金融、数字方案统统一起卖。
中国企业最牛的就是把体系一条龙打包带走。
在欧洲,每一步都靠“朋友圈”:
和充电网络合体、和物流公司打擂台,还能给客户搞绿色金融。
一句话总结,出海不是带着产品敲门卖车,而是直接带着整个系统去站队。
有了这些“组合拳”,别人光学皮毛根本玩不起来。
讲真,技术自研这事太多国人都嚷嚷。
可速豹玩的全是“真枪实弹”——每一个核心零部件的图纸,每一行关键代码,团队全得死磕下来。
别家厂商动不动给供应商发个“技术规范”,包装包装自家logo就算自有技术。
速豹偏不,全家桶都要自己掌握,系统才叫“活的”。
这背后最痛苦的抉择之一,就是电驱桥的自研。
你以为做个高压系统很容易?
800V技术堆上去,全球适配的动力配件不是有钱就能买。
靠谱的海外伙伴根本不卖你,国内那会技术又跟不上,还劝你放弃。
压在刘超身上的压力有多大,得靠团队里那几句“我们一定行”撑住。
最后技术难题一个个攻克下来,反倒变成了公司硬核壁垒。
现在行业里自主研发电驱桥的厂家,速豹几乎是独一家。
不得不说,咬牙上弯路,才走通了属于自己的正路。
说说用户,相信一个初创品牌最难,尤其还不打价格战。
速豹下场卷的是口碑局不是广告局,靠能省钱、能赚钱的硬实力。
一开始,客户全是“吃瓜群众”心态,胆小的连尝试都不想。
“车不行立刻退!”——刘超就是这样死皮赖脸敲开的第一扇门。
效果一出来,能耗一降,效率一升,试用转正成复购。
新疆零下三十度,别家全趴窝,只有速豹还在跑。
换句话说,速豹靠的全是真刀实枪、一线场景下的硬刚,谁用谁知道。
欧洲客户更是精打细算,非得拉出来跟奔驰正面对比才认可。
实实在在的数据压服怀疑,试驾体验一圈,信任感立马到账。
技术大拿靠软件、底盘全栈自研,能把每颗芯片的电流都盯到死。
所有的努力,无非都是要让客户真正放心。
说到未来格局,刘超玩的是“双轨赋能”:一手开放核心技术平台,让合作伙伴一起升级迭代,一手深化自己技术壁垒。
重卡行业这摊水够深,没有生态联动谁都玩不转。
速豹学安卓那一套,代码、架构全拿出来,自动驾驶公司、能源服务商、数字平台一起来玩。
你问不怕别人抄袭超车?
“恰恰相反,越开放,进步越快。更怕的是懒和慢。”
靠中国工程师卷出的更新速度,你还没抄明白,下个版本早公开测试了。
别家靠单点突破,速豹主打平台型迭代,用优势积累把“模仿风险”冲淡成零。
谁还不是卷生态、卷速度呢?
但速豹的使命并不是一辆卡车那么简单。
在刘超嘴里,“Drive Blue Transportation”——蓝色意味着最优成本、低碳环保、极致高效。
他们要造出来的是彻底改变运输逻辑的新物种,不只是一台智能车,而是一个整个智能交通系统。
等自动驾驶和能源管理真的合体,重卡不再是苦力,而成了智能产线上的王牌工具。
客户要的不用是“买车”,而是完整高效的出行、运货、保值、运维系统。
速豹不是卖硬件,是卖一套组合拳,靠整体解决方案把用户牢牢黏住。
遥想未来五到十年,重卡赛道可能三件事最值得期待:
一,就是无可逆的全面电动化,法规企业一起推,剩下的就是价格曲线滑到底。
二,把智能化、数字化玩成新风口,运输工具直接升级为“会思考的生产力资产”。
三,全球格局大重塑,“中国智造”成为行业新标准制定者。
曾经的新能源乘用车怎么冲破国外壁垒,现在的电动重卡也可以翻盘当主角。
只要工程师红利还在,供应链效率还顶,全世界都得学会对“中国速度”刷新认知。
还是那句话,创业做的是难且正确的事。
速豹不打短视的价格战,而是在全生命周期成本、智能效率和生态布局上每一分都扣得极死。
中国企业这波“搅局”,一点不装孙子,连老外都要服。
说不定哪天高速路上看到一辆“中国智造”的电动智能重卡,从你身边飞驰而过,你也忍不住想:这玩意儿,是不是咱清华学霸造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电动卡车什么时候能彻底“卷死”柴油巨头呢?
中国品牌未来要怎样跑出新赛道,有没有你看好的黑马?
评论区见,咱继续唠。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