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式竞争后遗症,从J.D. Power报告看燃油车的质量困局

激烈价格战与技术军备竞赛的双重挤压下,中国汽车产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质量危机”。

日前,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发布的《2025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以下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新车整体质量问题数飙升至229个PP100(每百万辆车问题数),同比恶化17个点,创下历史新高。

内卷式竞争后遗症,从J.D. Power报告看燃油车的质量困局-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下滑趋势涵盖了所有类型的燃油车品牌。其中,自主品牌车型的问题数增加18个PP100;合资品牌车型的问题数同样增加18个PP100;豪华品牌车型问题数增加13个PP100。

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设计与制造问题双恶化的严峻局面——设计缺陷类问题暴增9.0个PP100(功能设计缺陷),故障类问题则上涨8.8个PP100(零部件故障)。

这份报告无疑给持续高温的中国汽车市场敲响了警钟。

内卷式竞争带来的结果

J.D.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先生指出,当前燃油车在技术、配置、价格的多重挤压下,质量表现持续下滑。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激烈的市场价格战可能迫使车企压缩成本,部分成本压力最终传导至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环节,影响了质量把控和交付表现。

内卷式竞争后遗症,从J.D. Power报告看燃油车的质量困局-有驾

还记得2024年重庆汽车论坛上,曾庆洪就曾表示,各家车企轮番卷起了价格战。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只有企业盈利才能真正做出贡献;因为只有企业盈利才能缴纳税收,才能为更多员工带来工作岗位。现在看来,价格战带来的影响已经不仅是工作岗位的问题了,而是车辆质量把控将难以保证。因为生产环节是控制成本的最有效的领域,比如车身钢材厚度减薄、防锈涂层工艺缩减、线束铜芯纯度降低;再比如,向零部件供应商压价、延长账期,导致供应商利润微薄,难以保证质量与供应稳定性;还有品控流程缩减,出厂质检时间压缩等等。

有人肯定会说,这不对啊,xx车企就不这样,它们的工厂设备新、自动化程度高,销量也不错,这根本就没有必要啊。但是笔者要说,内卷式竞争带来的结果就是这样,短期内会出现少数现象级企业,而长远来看,大部分处于下行期的企业,一定会出现质量下降这个问题。

只不过燃油车出现的问题更多而已。

内卷式竞争后遗症,从J.D. Power报告看燃油车的质量困局-有驾

这个逻辑并不复杂。大的方面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冲击下,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对于传统车企而言,燃油车业务是当前的“现金牛”,但未来前景不明。这种“守存量”的焦虑感迫使它们采取更激进的价格策略来保住份额,成本压力也尤为巨大;从产品细节来说,燃油车在设计之初,其核心是机械驱动,电子电气系统主要是为辅助发动机和基础舒适性服务的。这套“老基础”确实在面对如今高功耗、高算力的智能化设备时,显得力不从心。

当然,燃油车也在革新电子电气架构,还有的人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但是终究和纯电车型那种原本就是为智能化而生的架构是有差距的。

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报告》显示,这个周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智能化配置。主要表现在人机交互设计缺陷,语音识别逻辑混乱、识别困难;触控屏响应延迟、操作逻辑反人类;蓝牙连接不稳定、车机导航在途中死机需重启等;驾驶辅助系统误识别率攀升,紧急制动功能在无需介入时误触发,相关投诉量甚至出现翻倍,带来了安全隐患。还有,座椅舒适性倒退,电动调节卡滞、腰托支撑不足问题集中爆发。

内卷式竞争后遗症,从J.D. Power报告看燃油车的质量困局-有驾

车企在追逐智能化亮点的过程中,过度宣传硬件参数和功能边界案例,但用户的基础体验考虑不足(如车机卡顿、语音识别差、操作繁琐),导致技术宣传与用户体验之间出现割裂。

智能化配置在近年来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然而技术跃进带来的质量风险开始集中显现。

还是那句话,这个问题不是只出现在燃油车上,纯电车型上也有不少。比如,特斯拉就出现了自动辅助转向功能可能被误用;倒车影像系统因后摄像头通讯异常无法显示等问题;小米SU7(标准版)出现了泊车辅助功能无法识别静态障碍物;蔚来ES7出现了车机交互系统失灵(语音助手NOMI无响应)、领航驾驶模式无预警急刹、导航闯红灯无预警等,多位车主反映车机卡顿、辅助驾驶误判等问题。

按理说,特斯拉、小米和蔚来,作为纯电车型的典型代表,还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属实不应该。但这也证明了一点,智能化功能在设计上是存在缺陷的。

头部品牌尚且如此,燃油车的问题更是难以规避。

内卷式竞争后遗症,从J.D. Power报告看燃油车的质量困局-有驾

对于燃油车来说,这背后有我们刚才说到的因为成本控制导致的质量问题,还有智能化功能本身存在的设计问题。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彼此作用的。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面对燃油车智能化的问题时,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其智能功能的宣传,亲自试驾体验其流畅度和稳定性,一定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虽然说汽车的智能化浪潮不可逆转,但安全、可靠、好用始终是衡量任何功能的底线。

百姓评车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价格战与智能化竞赛带来的质量危机,已经不再是某个细分市场或个别品牌的隐忧,而是席卷整个行业的系统性挑战,质量下滑的警钟已然敲响。

这背后,既是企业在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间的艰难抉择,也是传统制造体系与数字化革命之间的深刻碰撞。当“成本控制”侵蚀质量根基,当“技术堆砌”超越用户体验,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的本质正在被重新审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