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还没喝完,门店销售已经带着几位顾客在全新ES8旁兜了一圈。灯光下,金属漆在一杯美式的倒影里闪着模糊光泽。两台样车,七八个年轻人,气氛有种微妙的酝酿:不像买菜,但也还没到掏钱的冲动点。
后排座椅放倒的声响有些突兀。销售边操作边来一句:“目前ES8要等到明年四月,产能紧,不过还是有大量客户愿意下单。”听上去像是在暗示一种选择的稀缺感,其实更像是蔚来的日常:焦虑中夹带点骄傲,紧张但不失体面。等车、选配、比价格……是蔚来的考官。
现场,用户和销售低头在手机里选配,交订金,不少人直言试驾满意,“暂时看不到其他品牌更合适的空间和价格”。理智买车,像选理财产品。购置税兜底,积分补偿。面对长队,大家居然愿意等,这本身就很值得琢磨。
252天前,蔚来每周只能卖出1470台车。那会儿,舆论像冬天的河,结冰且混沌,蔚来被认为“比2019年更深更长的谷底”。一季度亏60亿,三品牌战略被嘲讽,股价如蹦极一般下坠。谁能想到,乐道L90和全新ES8,如今能各自撑起半边天。
现在,靠着“孙少军”们爆料与多家机构背书,蔚来品牌周销突破四千,乐道+萤火虫超6500台。L90单车型单周近3500台。252天,从周销一千到一万,蔚来的年度题材,终于走出奇迹故事的套路,成了一道有证据链的“硬菜”。
但别急着抒情。许多人愿意把这一拐点归于“产品力”和“三品牌”的成功。没错,但蔚来逆袭的底板,是“纯电路线”的定力和长期投入。比起情怀,更像是山路十八弯的踩坑记录。
蔚来不是从天而降的男主——这家公司有三代纯电平台、十一年摸索,充换电设施砸了六百亿,技术自研,都是硬骨头。三品牌各打各的,反复试错,终于在L90上市后迎来转机。主打家庭的大型纯电SUV,上市两月交付21600多台,蔚来终于可以对“速度”这个词有些发言权了。ES8三排空间成了新标杆,十万人试驾,产能吃紧;萤火虫则从“六眼飞鱼”的调侃里,爬到纯电小车的销量榜单。
纯电和增程路线,蔚来始终选择纯电。李斌偶尔开开玩笑,承认早搞增程能“赚点快钱”,但本质依然坚持原轨道。调研显示,增程车用户过了半年体验后,下一辆都想买纯电;油箱天天背在车上,实际用不上,听起来像多背几百斤的逆境鸡汤。
如今,连传统增程厂商也开始铺纯电基建。蔚来的补能体系正完成阶段性突围:3533座换电站,高速网络覆盖550城,诗和远方318国道也能换电,这在行业里是独一份的“护城河”。
从数据上看,纯电动汽车今年销量同比增长46.1%,混动只涨不到23%。插混和增程车型还在下滑,行业拐点来的比预期更早。“混动车型增速失速,纯电重回快速增长。”标普全球汽车的数据,像法医手里的验伤报告,客观到让人没什么反驳欲望。
但真要说蔚来的“回血”,不能忽视组织里的手术刀。今年实施CBU单元经营机制,每个团队自负盈亏,开项目还得算投资回报。销售考核指标明明白白,完不成绩效直签改进协议,不行就离开,优胜劣汰。听着很冷峻,但留下一批更能成交的,门店业绩不降反升,甚至有销售愿意用自己的奖金买蔚来的股票,“上午去香港开户,下午回公司接客户”,这才是真实的风向标。
蔚来公司的经营意识正在一点点渗透到每个环节。去年还不怎么抠细节,现在NIO Day都能算出赚钱,真是“会算账的车企”,行业里罕见。怎么把增长转化为利润,是摆在蔚来面前的下一道选择题。
但硬仗远远没结束。现在最大压力叫“产能”:全新ES8订单快顶爆了,月产得冲到1.5万台。不只是蔚来,整个新能源行业订单很热,三电和零部件跟不上,各大厂都在和产能瓶颈赛跑。合肥工厂招聘忙到食堂和篮球场群面,连充电桩都贴起招聘启事。
有意思的是,蔚来产能受限较小,是因为和宁德时代深度合作多年,纯电供应链不用再疯狂调整,这算是坚守纯电路线的意外回报。一个行业里少有的“预判了敌人的预判”。
销量增长当然带来服务压力。蔚来的用户服务体系一直是头牌,未来交付速度和服务品质怎么平衡,是另一道算不清的题。三品牌资源协调,购置税退坡后需求波动,都需要用更复杂的算法去处理。
资本市场的算盘也在敲:蔚来要的不只是一季盈利,而是证明这种盈利能持续。李斌说,盈利不是做给别人看,是为了能长久干下去的底线。这种说法,如果不自己经历过亏损,是说不出味道的。
蔚来的《生长》主题曲里有一句“深深扎根,缓缓生长”。六百亿研发砸进去,充换电网络铺满大江南北,坚持纯电不走回头路。这些动作,都是成本先支出的结果,现在才轮到收获期。
黑色幽默,下沉到网友留言:“最快今年,最晚明年”,以前是用来打趣蔚来的未来,现在成了盈利时间的下注口号。蔚来月销快四万了,还是有网友表情包式复读。调侃归调侃,谁都知道盈利只是生存的开始,蔚来想活得健康,要啃的骨头还有“供应链、服务体系、多品牌协同”,每一块都是血淋淋的真题。
销量突破一万只是阶段性胜利。蔚来的路,从来不只是“活下去”,而是怎么活得更长、活得更精。未来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至于蔚来下一个硬仗,会不会也像“最快今年,最晚明年”那样带点迷人不确定?此刻或许没人能拍着胸脯回答。但如果你是蔚来的用户、分析师、甚至是招聘海报上的新员工,你会为一个能撑得住长远的底线,还是追问能不能一年内,彻底让盈利持续下去呢?有时候,车企的难题,也是个人的命题。
你会怎么选?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