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大街上越来越常见的纯电动汽车,它们安静、环保,代表着一种新的出行方式。
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在新能源的大家庭里,还有一位更加“终极”的选手正在悄然崛起,它就是氢能源汽车。
更有意思的是,推动这场未来能源变革的重要力量,有一股正来自于我们印象中相对传统的中国西部地区。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直觉?
一个如此高精尖的产业,为什么会在西部,特别是四川和重庆一带蓬勃发展?
这背后其实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
咱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国家要这么重视氢能源。
明明电动汽车发展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另起炉灶呢?
这其实是出于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长远考虑。
咱们中国是汽车大国,如果未来所有的车都只靠电,那对电网的压力,以及制造电池所需要的锂、钴等矿产资源的依赖,都会成为新的问题。
俗话说,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氢能源,就被看作是那个备用的、甚至可能是更优质的“篮子”。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可以通过电解水、利用天然气甚至煤炭来制取,来源非常广泛。
更关键的是,它能量密度高,而且使用过程绝对干净。
氢能源汽车工作时,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车辆前进,最终排出的只有纯净的水。
这个过程,不仅没有污染物,还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目前面临的两个最大痛点:充电时间和续航里程。
给一辆氢能源汽车加满氢气,就像我们现在去加油站加油一样,只需要三五分钟,然后就能轻松跑上五六百公里,彻底告别了“充电一小时,排队三小时”的尴尬和开着车时刻担心电量不够的“里程焦虑”。
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国家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正式将氢能纳入了国家能源体系,这标志着氢能从一个未来的概念,正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当然,要把这么好的技术变成现实,跑在路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从源头的“制氢”,到中间的“储氢”和“运氢”,再到核心的“燃料电池”,每一个环节都是技术高地。
过去,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上确实是落后的,特别是燃料电池里最核心的部件,比如那层薄薄的却又至关重要的“质子交换膜”,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有点像我们造电脑离不开国外的芯片一样。
但是,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就在于,越是困难,越要攻克。
近些年,我国在氢能领域的技术进步堪称神速。
在制氢环节,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无论是传统的煤制氢,还是更清洁的天然气制氢和电解水制氢技术,都在快速发展。
在储氢环节,那个装着高压氢气的瓶子,我们已经能完全国产化技术成熟的三型瓶,更轻便、更先进的四型瓶也具备了量产能力。
而在最关键的燃料电池部分,虽然在基础材料上和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像膜电极、空气压缩机这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速度非常快,正在迅速追赶。
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72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示范运营,累计行驶里程接近1亿公里,主要应用在城市公交和物流车领域。
这些实打实的数据,证明了我们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初步基础。
放眼全球,氢能源的赛道上早已挤满了选手。
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投入巨资研发;德国则将氢能视为工业脱碳和重塑能源格局的关键,计划投入90亿欧元,重点发展氢能重卡;而日本,作为氢能源技术的先行者,丰田公司的“Mirai”氢能源轿车早在2014年就已经上市销售,他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让80万辆氢能源乘用车跑在路上。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在全球催生一个超过2.5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这是一场关乎未来能源主导权的全球竞赛,谁都不想掉队。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国内,聚焦到令人惊喜的西部地区。
为什么是四川和重庆,成为了这场氢能竞赛中的一匹“黑马”?
这背后有其必然的逻辑。
首先,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这里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水电装机容量全国第一,这为利用清洁能源电解水制取“绿氢”提供了成本低廉的电力基础。
同时,四川还是我国的天然气主产区之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可以用来制取成本相对较低的“蓝氢”。
可以说,在氢气的源头供给上,四川就占尽了先机,这好比要开一家面包店,结果发现自家后院就是一片丰收的麦田。
有了这个基础,四川的氢能产业发展自然底气十足。
截至目前,四川省内已经聚集了超过一百家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从制氢、储运、加氢,到燃料电池和整车制造的完整闭环。
全省已经投入运营了220辆氢能源汽车,累计安全行驶超过650万公里,并建成了5座加氢站,其应用规模在西部遥遥领先,在全国也位居前列。
如果说四川的自身努力是“内力深厚”,那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提出,则为这股内力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释放出口。
成都和重庆,作为西部的两座核心城市,决定联手打造一条“氢走廊”。
这是一个非常宏伟且具有前瞻性的构想。
想象一下,在连接成都和重庆的高速公路上,未来来来往往的将不再是冒着黑烟的柴油重卡,而是一辆辆只排放水的氢能物流车;穿梭于两地之间的长途大巴,也将被安静、平稳的氢能客车所取代。
这条“氢走廊”将不仅仅是一条交通干线,更是一条绿色的能源走廊和产业走廊,它将带动沿线城市的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重庆已经开始行动,首批加氢站已经开工建设,计划到2022年就要建成20座加氢站,并推广1000辆氢能源汽车。
像中石油这样的能源巨头也积极入局,规划在重庆建设一个集加油、加气、加氢、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网络。
成渝两地正携手,要共同打造一个在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氢能汽车产业基地。
而作为“氢走廊”核心节点的成都,其动作更是迅速。
在成都的龙泉驿经开区,一个总建筑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的氢能产业园正在拔地而起。
这里将不仅仅是工厂,更是一个集总部研发、生产制造和应用示范于一体的氢能产城综合体,目标是成为中国一流的氢能产业标杆。
随着产业环境的成熟,各大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将自己的氢能源车型引入成都进行生产,一个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完整氢能应用体系正在成都加速形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