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恒大汽车走到今天,很多人其实早有预感。
但当法院正式受理债权人对恒大新能源汽车(天津)有限公司的破产及清算呈请时,还是让人忍不住唏嘘,这家曾经喊出“对标特斯拉”“五年内超宝马”的车企,如今连天津、上海、广东三大生产基地都保不住了。
这不是一家普通企业的兴衰故事,而是一个时代缩影。
它关乎资本狂热、产业跃进、市场规律,也关乎普通人对“造车梦”的理解与误判。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恒大汽车到底怎么了,以及这件事背后,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
先说结论:恒大汽车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不行、产品不好,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搞清楚“造车”这件事的本质。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21年那个夏天。
恒大汽车一场发布会,十几款新车齐刷刷亮相,场面堪比好莱坞大片。
当时股价一度飙到72港元,市值逼近5000亿港元,甚至超过了老牌车企上汽集团。
那时候,连街边卖煎饼的大爷都在问:“恒驰5啥时候能提车?”
但热闹归热闹,现实很骨感。
截至2024年6月30日,恒大汽车累计交付的车辆只有1429辆。
你没看错,不到1500台。
什么概念?特斯拉一个月就能卖十几万辆,比亚迪一天的产量可能都比这多。
而恒大汽车光是2024年上半年就亏了202.56亿元
平均卖一辆车,亏损超过1400万元。
这不是在造车,这是在烧钱表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核心原因很简单:恒大把房地产那套玩法直接搬到了汽车行业,结果水土不服。
在房地产行业,高杠杆、快周转、讲故事、拉融资,这套模式在过去二十年确实屡试不爽。
拿块地,画个图,开个发布会,预售回款,再拿钱去拿新地:循环往复,越滚越大。但汽车制造完全不同。
它是个重资产、长周期、高门槛的行业,需要持续投入、精细管理、供应链协同和用户口碑积累。
没有十年八年,很难真正站稳脚跟。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说:“造车是地狱模式。”
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哪一个不是熬过无数个至暗时刻才活下来的?
而恒大汽车呢?
2019年才正式宣布入局,2021年就想量产交付,2022年就要冲击全球第一:节奏快得连自己都追不上。
更关键的是,它始终没解决一个根本问题:钱从哪里来?
早期靠母公司中国恒大输血,后来指望战略投资,再后来想靠卖车回款。
但现实是,中国恒大自身早已深陷债务泥潭。
截至2025年7月,清盘人收到的债权申报总额高达3500亿港元(约450亿美元),而公司账上几乎没钱。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支撑得起一个动辄百亿投入的汽车项目?
于是我们看到,天津基地2024年1月停产,上海公司今年3月进入破产清算,广东基地6月完成重整后基本退出运营。
三大核心制造基地,全军覆没。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没人提醒过风险吗?
当然有。
业内早就有声音指出,恒大汽车缺乏核心技术积累,供应链高度依赖外部,工厂建设“重形式轻实质”,甚至被曝出部分生产线只是“样板工程”。
但这些声音在资本狂欢中被淹没了。
毕竟,在那个“万物皆可造车”的年代,连手机厂商、家电企业、地产巨头都想分一杯羹,谁还听得进冷静分析?
更讽刺的是,恒大汽车自己也知道问题所在。
2024年9月,公司在公告中承认:
“当前流动性挑战依然存在,与潜在战略投资者的讨论尚未实现。”
换句话说,就是找不到接盘侠了。
为了续命,只能不断变卖非核心资产,比如卖掉写字楼、转让土地、裁员降薪……但这些杯水车薪,根本填不上资金黑洞。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资本市场。
由于迟迟无法发布2024年年报,恒大汽车自2025年4月1日起停牌至今。
而它的控股股东中国恒大,早在2025年8月25日就被港交所除牌退市。
这意味着,它彻底失去了融资渠道,也失去了市场信任。
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比登天还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
这不就是又一个失败案例吗?
关我什么事?
还真不是。恒大汽车的故事,其实给所有普通人提了个醒:在面对“高大上”的新概念时,一定要保持清醒。
过去几年,“新能源”“智能驾驶”“碳中和”这些词火得发烫。
很多企业打着这些旗号融资、圈地、讲故事,股价蹭蹭上涨。
但真正沉下心做产品、建体系、控成本的,其实不多。
恒大汽车就是典型代表:
PPT做得漂亮,发布会搞得隆重,但用户真正关心的续航、安全、售后、保值率,却几乎没怎么解决。
恒驰5上市后,不少车主反馈软件卡顿、功能缺失、维修困难。更别说品牌力薄弱,二手车残值几乎为零。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反观那些活下来的新势力,比如比亚迪,靠的是刀片电池、DM-i混动、垂直整合;
特斯拉靠的是三电技术、自动驾驶算法、超级工厂效率。
它们的成功,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和用户口碑。
所以,普通人看待这类新闻,不该只是看热闹,而要思考:
当一个企业只讲愿景不讲细节,只谈规模不谈盈利,只靠资本输血不靠自我造血,那它大概率走不远。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跨界造车者。
小米汽车就是一个正面例子。
雷军亲自带队,三年投入百亿,自建工厂,打磨产品,首款车SU7上市即热销。
为什么?
因为它尊重行业规律,愿意花时间沉淀,而不是急于求成。
这说明,跨界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态度。
恒大汽车的态度是什么?是“快”,快立项、快建厂、快发布、快融资。
但汽车工业偏偏最忌讳“快”。
它需要耐心,需要敬畏,需要对每一个螺丝钉负责。
你糊弄车,车就会糊弄你;
你糊弄用户,用户就会用脚投票。
现在回头看,恒大汽车的崩塌,其实早有征兆。
销量低迷、高管离职、供应商讨债、工厂停工……每一条都是警报。
可惜,这些信号在“宏大叙事”面前显得太微弱了。
那么,恒大汽车还有救吗?
从目前情况看,希望渺茫。
天津公司已被法院受理破产清算,上海公司已有管理人介入,广东基地也已完成重整退出。
三大制造支柱全部瓦解,意味着它已失去最基本的生产能力和资产基础。
即便未来有买家接手品牌或技术专利,也很难再以“恒大汽车”的名义重返市场。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信心已经崩塌。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用户的选择太多了。
你凭什么让大家相信一个连工资都发不出、年报都做不了的企业还能造出好车?
或许,恒大汽车最终会像某些海外破产车企一样,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或者被拆解出售零部件。
但这不是悲剧,而是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优胜劣汰,本就是商业世界的铁律。
最后,我想说点题外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风口、新概念、新神话诞生。
但越是这样,越要守住常识:
任何生意,最终都要回归“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服务好用户”这两个基本问题。
恒大汽车的教训告诉我们:再响亮的口号,也抵不过一辆能开、好开、让人放心的车;再宏大的蓝图,也比不上按时交付、诚信经营的实际行动。
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职业选择,都要学会穿透表象,看清本质。不要被PPT打动,而要被事实说服;不要追逐泡沫,而要扎根现实。
恒大汽车的故事还没完全结束,但它的主线已经清晰:一个靠资本堆砌的幻梦,终究敌不过市场的无情检验。
愿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警示,也看到希望。希望在于,真正的实干者终将被看见,踏实做事的企业终将被尊重。
而那些只想讲故事的人,终将被故事抛弃。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