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最近的一个“炸裂点”,不是它的产品配置,也不是上市节奏。而是它的亏损数据。去年,理想汽车的财报一出来,“净亏损20亿”的消息就炸开了锅。20亿!一年亏掉20亿!不少人看了这个数字,都忍不住问:这家公司还能撑多久?这是在干什么?卖车的亏成这样,是不是行业内卷到尽头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先捋一捋这个亏损背后的数字。理想汽车去年全年的营收是452亿元,毛利率是20.6%。这看着其实还不错,毛利率比很多传统车企高一些,也比绝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高。但净亏损20亿,意味着它的利润率直接掉到了负数。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卖了几百亿的车,但最后居然还亏了大几十亿。毛利撑得住,利润却掉得厉害,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拆开看账本就会发现,这个亏损不全是因为车卖得不好。事实上,理想去年卖了13万辆车,平均单车售价35万左右,已经算是国内新能源车企里最能打的了。它的问题更像是“结构性吓人”。怎么说呢?亏损主要集中在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上。去年全年,理想的研发投入是67亿元,占营收的14%。而营销费用也不低,直接花了超过30亿。这两项加起来,就是近百亿,一下子把净利润拖进了负值。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那它是不是花得太猛了?赚的钱根本不够支撑它的烧钱速度?这个问题很难一句话回答。因为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像理想这样的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账本逻辑完全不一样。传统车企其实更讲究利润率,比如卖一辆车挣多少,盈利能力稳定不稳定。而新势力更像是创业公司,账本上很多时候是战略性亏损——也就是说,它们更在乎“抓机会”而不是“赚钱”。现在新能源市场的窗口期很短,谁能赶在市场爆发前投入更多资源,谁就有可能抢到更多市场份额。
这么看,理想的“烧钱”并不算离谱。其实不只是它,蔚来、哪吒、小鹏这些新能源车企,基本都是差不多的路子。蔚来去年亏了140亿,小鹏亏了90亿,哪吒也亏了几十亿。大家都在拼命研发、扩张、投广告,都是在赌未来。这种赌未来的味道,和一些传统车企完全不同。比如,你如果去看比亚迪的财报,就会发现它的盈利能力稳得可怕。去年全年净利润超百亿,毛利率也有20%左右——但它的研发占比只有6%。这不是比亚迪不愿意投,而是它的技术和规模已经成熟了,不需要像新势力那样花大价钱铺路。
如果再拉长视角看,就会发现这种“烧钱亏损”的现象,其实不只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国外的特斯拉,最早也是靠不断烧钱砸出来的。它亏了很多年,直到规模起来、技术成本压下去,才开始盈利。而且它的研发投入占比,早期甚至还超过理想。现在,特斯拉每卖一辆车可能能挣四五万毛利,但那是基于十几年疯狂投入换来的。理想、小鹏现在的账本看着吓人,但其实是走了同样的路。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看看理想的账本。它去年花了67亿研发,这笔钱其实是为了做两件事。第一,推进智能驾驶技术,比如这次理想L系列升级的芯片、激光雷达、VLA大模型,这些全是研发费用堆出来的。第二,规划新产品线,比如之前提到的理想L6,它的价格更低,走的是“下探市场”的路子,这背后也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再加上它还在扩充产能、搞营销,这些都是烧钱的大头。换句话说,它不是乱花钱,而是赌一个更大的盘。
这事听起来很吓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新势力的亏损不能完全靠“战略性亏损”来解释。毕竟,每一家车企的账本和战略都有差异,有的赌得有章法,有的赌到最后可能就成了乱花钱。像蔚来,去年亏了140亿,背后是研发、销售、服务体系全面铺开。但它的市场份额却没明显提升,反而还因为单车成本高、服务扩张过猛,拖住了盈利能力。这种亏损就有点“烧钱过火”的意思。而理想的优势在于它的产品线和市场定位更明确,研发投入也更精准,暂时看起来还在章法内。
最后说一句,这事不是看一份财报就能下定论的。理想的亏损看着吓人,但它的研发、扩张动作,其实都是有战略逻辑的。新能源车企的账本,从来都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字,更要看它下一步的动作——技术能不能落地、市场份额能不能起来、成本能不能压下来。这些才是关键。如果理想能在未来两三年内把投入转化成规模和技术优势,这些亏损就不算白亏。但如果它的研发和营销投入效果不佳、反而拖住了增长,那问题就真的大了。
所以,炸裂的数字背后,其实藏着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一场赌局。到底谁能赢,谁能撑住,还得时间来给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