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军和小米,一直以来都是业界流量营销和IP打造的典范。从手机领域的异军突起,到智能家居生态的蓬勃发展,小米凭借着精准的市场定位、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以及雷军个人强大的IP影响力,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树立了“亲民”、“靠谱” 的品牌形象。
然而,近期小米汽车却深陷舆情危机,曾经“完美”的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今年4月,小米SU7车祸事故的舆情刚刚平息。5月,一场由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起的退车风波,又将小米汽车推向口浪尖。
这场危机的核心矛盾聚焦在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上。这款标价高达4.2万元的选装件,曾被小米官方宣传为 “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小米CEO雷军更是着重强调其“内部结构全改,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这也是无数米粉选择SU7 Ultra的重要原因。
然而,首批车主在提车后却发现,实际到手的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毫无二致,既看不到宣传中的导流槽,也未连接散热系统,所谓的 “空气动力学性能”完全是子虚乌有。
这种对核心卖点与实际交付车辆之间的差距,引发车主们强烈不满。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小米汽车并未在第一时间给出回复。在5月7日发布了致歉声明,承认存在“信息表达不清晰”的问题,并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对于未交付订单,车主可改配铝制舱盖,但需要重新排队等待30至40周;对于已提车用户,则赠送2万积分(价值约 2000 元人民币)。但这一方案不仅未能平息消费者的愤怒,反而被批为“让消费者为企业失误买单”,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祸不单行,致歉声明发布的当天,SU7 Ultra又被爆出1500匹马力被官方限制的消息。车主们发现,他们需要在赛道上达成特定成绩才能解锁全部马力,否则只能使用大约900匹马力。这一消息再度引发舆论,车主们深感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犯,不满情绪愈发高涨。
5月10日,雷军在微博平台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但与往昔不同的是,雷总这次发声未能收获一边倒的支持,网友们的态度更多回归理性。

截止目前,小米汽车销量已经连续三周出现环比下滑。

从 “真诚营销” 到 “信任危机”,小米汽车的经历为众多企业敲响了警钟。
1、宣传过度引发的信任危机
在SU7 Ultra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米汽车在宣传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参数、玩 “文字游戏”的问题。这种对参数的过度包装和对关键信息的隐瞒,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激发购买欲望,但一旦消费者发现实际产品与宣传不符,就会引发强烈的反感和信任危机。
营销的本质应该是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真实价值,帮助消费者做出理性的购买决策,而非通过过度粉饰包装从而让客户买单。
2、流量双刃剑下的压力
雷军和小米出色的营销功底,确实为小米汽车带来了泼天的流量和难寻对手的销量。但流量也让小米汽车的每一步发展都被消费者和媒体放在聚光灯下审视。
企业要明白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在收获高关注度的同时,也承受着流量反噬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对产品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一旦产品出现问题,负面信息会在瞬间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也提醒企业,在利用流量进行营销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以确保能够承受住流量带来的审视与考验。

在营销与产品、宣传与实际之间,企业必须找到平衡。
1、把握宣传尺度,坚守诚信底线
在商业宣传中,对于企业而言,正确把握宣传尺度是底线。企业在宣传产品时,必须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避免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任何试图通过虚假宣传来获取短期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和品牌形象。
2、强化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
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更要注重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售后服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满意,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赢得市场口碑。
3、回归内在沉淀,摆脱过度营销依赖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回归内在的沉淀,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打造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