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2025年的夏天,中国汽车市场正上演一场荒诞的“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车企销量数据的“狂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汽车销量同比上涨了12.6%;
另一边却是利润的“寒潮”:规上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1.9%。
销量涨了,利润却跌了?
这就像你家楼下超市突然开始疯狂打折,顾客挤破门槛,但老板却愁眉苦脸——因为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一、涨价潮?不,这是“价格战”的狂欢
如果问2025年的中国汽车行业最热闹的是什么,答案一定是“价格战”。
从特斯拉到比亚迪,从合资品牌到国产新势力,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在喊“降价”。
为什么非要降价?
很简单,因为车卖不动了。
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十年”早已结束,2025年前五个月销量增速仅有2.1%,是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
这意味着,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
车企们是怎么应对的?
答案只有一个:“卷价格”。
但问题来了,降价能解决销量问题吗?
以通用汽车为例,2025年5月一口气给40款车型降价,最高降幅20%,结果销量依然被中国市场拖了后腿。
原因很简单: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知道“明天可能更便宜”。
这场价格战的后果是什么?
据《第一财经》统计,2024年超过200款车型卷入价格战,单车平均降价9.2%,整个行业直接损失1380亿元,产业链利润率跌破3%。
换句话说,车企们正在用“自残式降价”抢夺最后一块蛋糕。
二、负债高企:车企的“隐形炸弹”
销量增长还能撑一阵子,但财务问题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先看一组数据:
某迪总负债5847亿元,资产负债率70.7%;
某来负债940.98亿元,资产负债率87.45%;
丰田总负债2.7万亿元,是营收的123%;
大众总负债3.4万亿元,是营收的136%。
负债高就一定危险吗?
不一定。
汽车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从建厂、研发到供应链管理,每一环都需要烧钱。
就像盖房子需要贷款,车企的负债是常态。关键要看负债的结构。
中国车企的秘密武器:低有息负债
以比亚迪为例,它的有息负债,需要支付利息的贷款只有286亿元,占总负债的5%。
而丰田的有息负债占比高达68%。
这意味着什么?
比亚迪借钱的成本极低,而丰田每年要为1.87万亿元的有息负债支付巨额利息。
这就像两个人买房:
A向亲戚朋友借了100万,免利息;
B向银行贷款100万,年利率5%。
谁的日子更轻松?答案显而易见。
但蔚来这样的新势力就没这么幸运了。
它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7.45%,净亏损224亿元,几乎每卖一辆车就亏10万元。
这种“卖一辆亏一辆”的模式,就像不停往池子里倒水的漏斗,迟早会崩溃。
三、谁在狂欢?谁在焦虑?
狂欢的玩家:比亚迪们
比亚迪的负债率正在以每年7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预计年内就能进入“60%时代”。
它靠什么做到这一点?
技术积累: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e平台3.0,这些硬核技术让它在新能源赛道上甩开对手;
规模效应:2024年销量突破300万辆,成本摊薄能力远超新势力;
政策红利: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让它在2025年继续收割市场。
焦虑的玩家:新势力们
造车新势力们的日子越来越难熬。
研发投入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换电技术,每一项都需要砸钱;
销量天花板:2024年某来销量22万辆,但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相当于每辆车要背负4.5万元的研发成本;
融资环境差:资本市场对新势力的耐心正在耗尽,2025年某来股价波动剧烈,融资渠道收窄。
更焦虑的玩家:传统车企
长安、广汽、上汽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燃油车销量下滑:2025年前五个月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超过10%;
新能源转型阵痛:既要维持燃油车生产线,又要砸钱搞新能源,两头烧钱;
合资品牌拖累:通用、大众在华销量增速放缓,拖累母公司利润。
四、未来十年:合并潮、淘汰赛、技术战
合并潮: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2025年,本田与日产的合并传闻甚嚣尘上,东风和长安的重组也在加速。
为什么?
因为单打独斗的成本太高了。
研发一辆新车需要几十亿元,生产线改造需要上百亿元,而单个车企的销量一旦低于百万辆,根本无法摊薄成本。
淘汰赛:谁会被踢出局?
答案很残酷:没有技术壁垒、没有规模优势、没有融资能力的企业。
2024年哪吒、威马的暴雷只是开始。
2025年,更多新势力会倒在黎明前。
技术战:最后的胜负手
未来十年,汽车行业的胜负手只有一个:技术。
智能化:L4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
电动化:固态电池、超充技术、氢能源;
生态化:车路协同、出行服务、能源管理。
谁能在这些领域抢占先机,谁就能笑到最后。
五、冰火之间,谁主沉浮?
中国汽车业的未来,注定是一场“冰与火”的较量。
有人靠技术突围,有人靠规模造血,有人却在价格战中越陷越深。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车更便宜了,配置更高了;
但对于车企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
利润薄如纸,负债压弯腰。
或许正如一句老话说的: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L泳。”
当销量增长的“遮羞布”被掀开,谁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答案,或许就藏在比亚迪的电池实验室里,在新势力的账本上,在通用汽车的裁员名单中……
而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