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三蹦子“碰瓷”风波背后:中国最大摩托企业的隐秘成长
前阵子,群里突然有人甩了张照片,说什么问界Q1要出老头乐。那画风,一看就不对劲,P得有点赶工。细瞅才发现,是宗申搞出来的宣传物料。这事儿还真闹大了,好多人以为华为要下场造三蹦子,其实跟鸿蒙智行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说起宗申,不混摩圈的可能觉得陌生,但在重庆这地界儿,要是没听过左师傅,那基本等于没骑过正经摩托。公司市值两百多亿,年销量上百万台,这体量搁国内妥妥前三。可这回也翻车了,官方道歉发得挺快,说是内部审核掉链子,该整改整改。
不过想想也不稀奇——宗申本来就是深耕农村、下沉市场起家的企业。这种操作,看着离谱,其实跟他们一路走来的打法还挺呼应。有时候,下沉市场那套思路和主流认知隔着一层雾气。
话说回来,我第一次见到“宗申”俩字,还真不是在什么高端展厅,而是在县城修理铺门口。一辆贴满泥巴的小125歪靠墙边,老板娘用方言嚷嚷:“你们这些娃儿晓得啥子嘛?当年左师傅修车,那手艺比现在这些小年轻强多咧!”她嘴里的左师傅,就是1982年重庆街头那个摆弄破摩托的小作坊老板——左宗申本人。
80年代,自行车都算奢侈品,更别提谁家能整台摩托。在村里有辆带发动机的,两条腿直接变成六缸涡轮。那会修理铺是真挣钱,有些老乡甚至把买新衣服的钱省下来,就为了让自家二手嘉陵再跑两年。
后来听老人聊才知道,当初能把一个小摊做大,还真离不开人脉和点运气。据说他老婆袁德秀和尹明善(力帆未来的大佬)媳妇还是亲戚,这么一牵线,两个人合伙干起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本田Honda那名字,他们压根没避讳致敬,人家叫轰达也是直球模仿,“我们喜欢本田咋啦?”
最早赚快钱其实很简单:去建设集团买散装零件,一千四成本组个发动机,再卖出去接近两千块,比原厂便宜太多。当时订单堆到门口,全靠价格碾压。但慢慢地自己摸索技术,把核心部件一点点啃下来,到后来人家不给供货,也能独立造发动机了。有个群友调侃:“当时谁敢想国产厂商能自己搞100cc四冲程?”但94年的时候,他们就干出来了,比别人快了一步。
“借鉴”这种事迟早分岔路口。有一年工商信息换血后,轰达分道扬镳,一个变成力帆继续玩模仿路线,一个则以“宗申”为名另立门户。从此各走各路。不过那个年代卖方市场盛行,本土品牌只要够便宜、皮实耐糙,就有人买单。我爸以前骑过一台老款125,据他说除了偶尔漏油、刹车软之外,也没啥毛病。“农村包围城市”,广告打进报纸杂志,还有专人去村镇发传单,很接地气;江苏还有专门做三轮车的分公司,高速艇业务也沾边,这么折腾反倒给后来转型埋下伏笔。
印象最深的是某次同学聚会,有哥们吹牛说自家第一辆踏板就是ZIP50。当时全班只有他一个有电启动按键,我们只能踩脚蹬累半天。他爹还特意从外面捎回来一本介绍比亚乔合资项目的小册子,说以后中国牌子的踏板也能像欧洲一样灵巧好开。不过事实证明,这种合作确实帮他们补齐短板,但真正火起来的时候却撞上禁摩令——06年前后,全国大城市禁限越来越严。我记得新闻里常报道飞车抢劫、排放超标那些事,大环境已经容不下传统燃油小排量横冲直撞乱窜街头了。
2008金融危机雪上加霜,公司订单直接砍掉六成。不少生产线闲置,有段时间连工资都差点发不出。“只能死磕农用机械。”我表叔在工厂干维修,每天拆水泵割草机,他吐槽最多的一句是:“还是那些旧底盘改改,又顶几年。”结果农用产品销量反而猛涨,还赶上国家补贴政策扶持微耕机茶树剪枝工具啥的,被收入推广目录,小地方一下全普及开来。他们2013又拉拢意大利Barbieri S.R.L.一起搞拖拉机,高端大型农具领域都有涉猎,不光盯着两轮玩命卷价钱内卷去了……
不过呢,在大家热衷运动型或者复古潮流的时候(春风啊无极啊),宗申反倒显得佛系很多。2024数据看下来,他们200cc以上车型排名第九,可通用机械业务份额已经超过五成,占据营收主心骨。这种结构调整其实挺现实:高端拼不过,新兴玩法跟不上,只好稳扎稳打守住自己的根据地。而且去年花33亿拿下一堆隆鑫股份,总算把行业龙头位置坐稳,只是普通消费者平常难遇见罢了,下沉渠道距离城市生活圈太远喽!
顺带插一句,用久一点问题总归有,比如微信群经常有人晒图抱怨Week 8系列灯泡寿命短、冷启动容易熄火之类。“5000块落地,你还指望它陪你翻山越岭?”身边朋友调侃归调侃,大多数只是图代步方便而已,对配置要求低,多数故障找个熟悉电工十分钟解决,不至于影响心情太久。有次晚上临时爆胎,我邻居帮忙换备胎顺嘴嘟囔一句:“国产货嘛,将就凑活。”
最后再扯回这次“三蹦子碰瓷”事件,说到底还是因为长期盯着基层用户习惯,对舆论敏感度差些,该谨慎的时候冒进一步,引来误解。但仔细琢磨,无论网上怎么吵,人家的销量似乎并未受太大影响……或许这正是低调巨头惯常姿态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