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新鲜出炉。这份衡量全球企业实力的晴雨表,在中国汽车界投下了复杂的光影,展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画面。
榜单上,我们看到比亚迪、奇瑞、吉利这些新面孔和转型先锋,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狂飙,几乎是火箭式蹿升,
着全球汽车业的排名版图。
但与此同时,另一面则显得有些黯淡。像上汽、广汽、一汽、东风、北汽这些我们熟悉的老牌国有车企,却普遍遭遇滑铁卢,排名不升反降,甚至跌出前一百强的队列。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全球多数头部车企营收增长或保持稳定,但利润普遍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榜单浮华之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内部洗牌。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车企这波冲刺,到底是成长途中的兴奋剂,还是隐藏在繁荣下的某种警示?这种排名与利润的巨大背离,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排名狂飙:谁跑得最快?
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比亚迪无疑是最大的看点之一。这家新能源巨头排名跃升了52位,首次闯入世界前100强,位列第91位,表现抢眼。
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比亚迪在排名上历史性地超越了特斯拉,后者今年位列第106位。比亚迪营收达到7771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销量也突破427万辆,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统治力。
另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是奇瑞汽车。这家企业排名飙升了152位,跃居第233位,成为榜单中排名增速最快的车企。奇瑞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新能源领域的发力以及日益强大的出口业务,年销量已达260万辆。
吉利汽车也展现出稳健的上升势头,排名提升30位至第155位。吉利营收首次突破2400亿元,同比增长34%,净利润更是飙升213%至166亿元,其新能源销量占比不断提升,转型成果显著。
这三家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深度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积极的全球化布局。它们的排名跃升,成为榜单上最亮眼的“中国速度”代表。
账本揭秘:利润去哪了?
然而,在排名光鲜的背后,中国汽车行业的盈利能力却敲响了警钟。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中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利润率仅为4.3%,远低于工业企业平均的5.7%。
具体到上榜车企,比亚迪的净利率为5.2%,吉利净利率1.1%,奇瑞净利率更是低至0.8%。这些数字与国际巨头相比,差距显得相当显著。
例如,丰田的净利率高达9.9%,现代也达到了7.2%。这种利润率的巨大鸿沟,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本质,规模扩张并未直接转化为健康的盈利能力。
传统国有车企面临的困境更为严峻。上汽集团排名从去年的93位大幅跌落至138位,甚至跌出前百强。尽管销量仍有增长,也难掩排名下滑带来的巨大压力。
广汽集团排名下降71位,预计上半年将由盈转亏。他们将亏损归因于新品爬坡、销售体系错配、改革阵痛以及海外基础薄弱等多重因素,听起来挑战重重。
北汽集团排名下降9位至201位,旗下北汽蓝谷预计上半年也将大幅亏损。其解释为加大了研发和渠道投入,且规模经济尚未充分体现。一汽和东风的排名也都有所下滑。
放眼全球,多数传统汽车巨头也面临利润下滑压力。大众集团排名从11位降至12位,利润下滑31.6%,净利率仅为3.5%。通用利润下滑40.7%,特斯拉、Stellantis、雷诺的利润也均下滑超50%。
即便如此,国际巨头凭借深厚的积累,其利润基数和盈利模式仍有优势。相比之下,中国车企的“低利润”问题显得更为结构性,亟待深层解决。
狂奔代价:内卷与投入的棋局
中国汽车产业为何会出现这种“增量不增利”的现象?深究其原因,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当其冲的,是市场中非理性的“内卷”式竞争。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今年1-5月中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这与市场中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脱不开关系。过度竞争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冲击。
从另一个角度看,许多企业为了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和市场份额,进行了巨额的战略性投入。例如,北汽蓝谷解释其亏损原因之一,就是为“all in享界”等战略布局,加大了研发和渠道投入。
广汽也将新品爬坡的巨额投入列为亏损原因之一。这些在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新销售渠道上的巨大投入,在短期内无疑会显著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现,它们是面向未来的必要投资,但回报周期较长。
再者,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也导致了规模效益尚未充分体现。许多新车型、新业务仍处于产能爬坡和市场培育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盈利能力。北汽等车企也提及,规模经济尚未充分体现是利润承压的重要原因。
所以,当前的低利润状态,是市场非理性竞争、企业战略性扩张以及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曾提到,小米排名上升100位得益于“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闭环,汽车成为新增长曲线。
告别虚胖:从榜上有名到真正强大
《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的排名,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实力变迁的有力体现。它宣告了中国汽车军团在全球版图上的快速崛起,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令人振奋。
然而,利润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排名上的“大跃进”与利润上的“大差距”形成的“剪刀差”,是中国汽车产业当前必须正视的严峻挑战,这不仅仅是数字游戏。
这种矛盾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发出了明确信号,要求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这被视为政府“有形之手”正在介入,旨在纠正行业乱象。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颜景辉认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将有助于遏制非理性“价格战”,引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的健康轨道。这无疑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中国车企而言,成功登上《财富》500强榜单,这仅仅是“上半场”的胜利。真正的考验在于“下半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及智能化的新赛道上,将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技术潜力,转化为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盈利能力。
实现从“大”到“强”的真正跨越,将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几年最核心的命题,也是它能否在全球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