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银灰色的奔驰GLC停靠在4S店门口,司机徘徊着,没有下车。他左顾右盼,像是在权衡什么大事,最终还是踩下油门,消失在路口。旁边营业员漫不经心地刷着手机,屏幕上弹出一条新闻:“奔驰销量下滑27%,利润暴跌70%。”空气中飘来一丝奇怪的味道——不算火药味,但肯定有点焦虑和不安。
如果你是这位司机,多半会问自己:“今年买奔驰到底值吗?”上个月刚涨工资,这点钱躺在银行卡里还不够它车标一半豪气。但细想一下,这豪气现在是不是有点漏风了?
销量骤降、利润暴跌,这些是数字部门给出的结论。第三季度,奔驰营业利润直接暴跌70%,只剩下7.5亿欧元。这不是中年危机小作文,而是大厂的真实写照。再来看中国市场,奔驰销量暴跌27%,跌幅堪比某宝的双十一。几个数字摆在桌面上,像案件的物证,不用做DNA比对,谁都看得出来,老牌豪华车的根基在动摇。
为什么会这样?从专业视角看,首先是产品匹配度严重失衡。奔驰引以为傲的燃油车技术,曾经在车圈是春风得意,如今却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做新能源,做得又慢又保守。资本市场的说法是“转型不彻底”,普通人的话讲,就是新一代电动车搞得太敷衍,配置不行,智能化也差点意思。国产新能源已经卷到稀碎,问界理想极氪蔚来小鹏们该上冰箱用冰箱、该躺沙发有沙发、该看大彩电给大彩电。奔驰呢?好像还在纠结是不是给后排多装个USB接口。
价格策略也是一颗定时炸弹。经年累月的“高价低配”套路,终于快把自己埋进土里了。以前是花50万买牌面,现在则是花50万买“落伍”,动力一般,配置一般,甚至安全性都被国产新势力追赶甚至赶超。消费者也不是只看车标那一坨铁了,开始掐指算性价比,甚至算剩余购车快乐能持续几年。不久前看到一个段子,老车主清早起来,打开论坛一看新款降价,整个人能噎得喝不下豆浆。新车主也纠结:“明年会不会再跳水?我是不是买高了?”
奔驰的优势在于底盘操控,曾经是“德味”的灵魂。但现在,国产新能源车的配置堆料之下,所谓操控也变得“只在传说里”。智能驾驶,语音唤醒,大屏交互——这些早就从“期货”变成了“普货”。奔驰的电动化布局,不说被国产反超,至少已变成追赶。这不是贬低,而是时代的事实。
外部压力也萦绕不去。特朗普当年敲定的惩罚性关税,德国厂商在美国遭遇15%的进口壁垒。制造成本上升,利润被极限挤压。奔驰不是神仙,能把多出来的关税全吞下去。于是赚钱变难,盈利急速下滑,其实也是全球化和“打贸易牌”带来的连锁反应。经济里命运多舛,品牌豪不过关税,有点黑色幽默。
裁员则像是一出大型职场剧。“N+11”赔偿,热搜榜上一阵吹捧,“奔驰裁员太讲究”云云。但想深一点,这赔偿不过是公司情势艰难下的止损手段。遣散金越高,说明人越不值钱——听着真有点不厚道,但现实就是这么糙。裁员并没有解决销量问题,反倒是暴露了更深层的困局。价格战此起彼伏,终端打折,降价十几万,甚至自砍半价。新老车主一边哭一边骂,买贵的不开心,买便宜的纠结,买不上直接“观望”,最后全都成了奔驰经销商的心理咨询对象。这一幕怎么说呢?像法证现场里解剖出的“死因”——骨折多处,死于自身结构崩塌。
需要承认的是,国产新能源也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自燃、起火的新闻仍时有出现,网上舆论有时候像群狼,但合资新能源技术迭代的确跟不上节奏,国产品牌起码摔过坑,现在回头看路,知道该怎么绕。消费者买车不再迷信外国大牌,这倒不算“民族主义”,更像是技术层面的大浪淘沙,看谁能把智能化和电动化做到极致。
有同行戏谑,“奔驰过气了吗?”我总觉得,过气不是一天完成的,品牌走下坡路就像法庭案件——有明确的因果链,但往往在细节处埋着反转。技术红利吃得太久,忽视了市场风向;高价低配套路玩得太久,忘了产品本身要有诚意。与此同时,新玩家卷得太狠,配件堆得太多,让老车企措手不及。
我不是奔驰的粉丝,也不是不喜欢“德味”那一套机械美学。毕竟,老牌厂商沉下心真的还能做出好东西。但商业世界里,没有哪块车标天生自带护身符。褒奖和挑剔,最终都归结于你的产品和服务。而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多地掌握在手里,钱是硬的,逻辑是硬的,老底是软的。
裁员、降价、技术被反超,这些不是奔驰的特殊病例,恐怕是所有合资豪华车在中国市场的“通病”。奔驰怎么了?或者说,中国消费者和车市怎么变了?如果你有50万,今天还会坚定地买一辆奔驰吗?你会因为一个LOGO而忽略技术和体验,还是会像选冰箱、选智能手机一样,看配置、谈性价比?
市场变得“智能化”了,品牌变得“透明”了。未来汽车圈的法庭上,谁能经得住细致审问——靠真本事还是靠老牌子?这个问题,不是用一句“豪华品牌也有中年危机”就能解释清楚的。
你,会怎么选?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