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捡到大便宜反而慌了神”的体验?本来以为淘到“白菜价”,还沾沾自喜在微信群里吹一波,等真正细看商品介绍的时候,却觉得哪里不对劲,开心得有点早。你说这心情吧,类似“网恋奔现”——照片里是大长腿真人秀,见面一看,哟,这腿怎么缩水了。

说到最近的“白菜价”大事件,还得看吉利银河M9。作为一名憋着买大6座SUV的消费者,说实话,此前看到预售价那一刻,键盘都差点没拍烂。19.38万起,5米2的身板,25.88万元的顶配价格,相比隔壁那些动则三四十万的同级车型,这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离谱。网友都热评,银河出手,价格膝盖直接跪地。而等到看完配置清单,我的手默默从下单键滑走,心里还没缓过神——这真的适合买吗?

咱嘛,便宜的东西人人爱,便宜又大件更没人能免疫。可银河M9的配置分布,宛如把一桌大菜分三桌端:最荤的那桌——比如“四驱+双腔空悬”,只给顶配玩儿,且还得另掏腰包,1.3万加上去。好消息是价格确实不贵,坏消息是这专享过了头。广大普通用户,这辆家用SUV,最能提升高级感的配置,偏偏摸不到。你问能不能像点外卖一样单点?很遗憾,不行,有些菜不管你多饿,都得捆套餐。

再比如落地体验最直观的座椅加热通风、按摩功能,二排舒适体验,在银河这里也同样高冷,上到次顶配才赏你尝一口。别家第二排烫屁股、通风后背都成了标配了,银河还要你车主再往上挪一级。再刺点说,中配买家,是不是也交钱了?凭什么低配只能做普通乘客,高配就能享受极乐世界?这届消费者个个都是小叮当,配置清单一拉每人定制一下不行吗?

再说座舱娱乐、三排舒适、30英寸大屏幕,归根到底只有顶配和次顶配能做到。至于那些“标配”——想偷着乐?前排座椅通风加热呀、27扬声器大喇叭、Flyme Sound,其实这在吉利自家都“常规操作”,并不是太突出的加分项。你会想,买SUV图的是啥?大,能装人,能装东西,开得爽。你家三个娃跑第二排,不能通风不能按摩,自动化全靠手搓,还不如家里那台按摩椅香?

当然,也不是全盘否认银河M9的诚意。它真·便宜是真的便宜,产品力放在谁家都算“极致堆料”,只是咱换个角度想,这种“离谱低价”,是不是换了种方式“拆分内容”?动力配置倒是相当到位,插混系统,300kW的最大功率,605牛·米大扭矩,零百加速7秒多,馈电油耗下探到4.88L/100km。但你要想插电纯电跑多点,动力电池还得分“两档”——大电池230公里,小电池100公里,小电池更多是给预算有限、充电条件不咋地的朋友一个心理安慰。

到底是优待了谁?优待了想省钱又不太挑剔的用户,还是把小电池大量低配留作“价格门槛”工具人?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吉利银河M9低价入场背后的大众消费困惑与选择权焦虑-有驾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会发现中国车企似乎流行起了一种“降价套路”——不是拿最低价给足体验,而是“低门槛把你哄进来,高配置你再补票”。这操作有点像火锅店自助,锅底免费,自助菜随便拿,牛羊肉、毛肚、虾滑,全靠“单点”。有时候咱们开心地以为捡大漏,其实商家笑眯眯地等着你在收银台刷泪补齐升级包。

剩下的问题就来了:低价到离谱,本质上是市场竞争,还是信息不对称下的“养套杀”?如果厂家能给你选择权——低配也能加钱买空悬、买第二排按摩、娱乐大屏,不也是给了消费者最大自由?但是现在配置分布像团购券套餐:要想全都要,就一定是顶配,非顶配的人,想选餐都没权。你说那和“真离谱”有什么区别?

可能有同学觉得,“你买低价,凭什么要求全部配置都给你?车企不是开善堂!”这倒没错,商人逐利,性价比和配置平衡得靠取舍,可作为消费者,总希望“看到的低价”不是拿来做“吸引眼球”的,而是买了的确划算,不至于“买上车,享受打折的待遇”。同理都是19.38万,要么干净利索地明码实价,所有核心配置通通给你,要么干脆别拿“离谱低价”吊胃口。

其实从银河M9预售到现在,它是否值得买,早不是一个“简单数学题”。是买空间、买动力、买外观,还是买舒适、买体验、买科技感,各家都有各家的答案。我的看法是,厂家若真的关注用户体验,就该让核心配置下放,让选装更灵活,别再让顶配吃独食。选配越灵活,套路越少,消费者信任度越高。低价不是原罪,做减法耍花活,才让人心头添堵。

说到这儿,反思个问题——怎么看待中国新能源的“堆料内卷”跟“低价套路”?咱消费者,是更在意“面子工程”的豪华配置?还是愿意为100%自主选装买单?或者,等像手机一样的“订阅服务”、功能包盛行,愿不愿意买车像买软件一样分期解锁功能?不妨都在评论区聊聊,我倒是想知道,大家捡到大便宜之后,是选择“加钱满配”,还是索性佛系“够用就行”?让厂家看到你的声音,或许下次就不是“只给顶配”才有的那碗大肉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