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车企的会议室里,讨论最多的不是销量、不是配置,而是“用户今天发了什么帖子”、“社区里最近有什么新梗”,你会觉得奇怪吗?我去长城总部之前,也不会相信。但当我走出那栋坐落在保定的总部大楼时,脑子里只剩下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都搞错了?长城,真的只是在造车吗?
别误会,我当然看到了生产线、看到了工程师对着底盘图纸争论,也看到了一堆即将上市的新车。但真正让我愣住的,是一个挂在研发大楼墙上的大屏幕——上面滚动着微博、抖音、懂车帝、小红书上关于“坦克”“哈弗”“欧拉”的实时评论。一条用户吐槽“越野模式切换太慢”的留言,被标红加粗,旁边写着“已转研发,48小时内响应”。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长城早就不只是“造车的”了。它更像一个以车为载体的“用户运营平台”。你买到的不再只是一台发动机加四个轮子,而是一个可以不断“进化”的社交入口。比如坦克300,刚上市时只是个硬派越野,但现在,它的用户社群已经组织过上百场线下露营、改装节,甚至有人靠拍“坦克生活”在抖音涨粉十万。车,反而成了副产品。
这背后是一套我以前没太注意的逻辑:长城把“用户共创”玩到了极致。他们不只让用户提意见,而是让用户直接参与产品迭代。去年推出的坦克500 Hi4-T,其中一项“露营供电模式”,就是来自一位用户的建议。更夸张的是,他们有个“用户产品官”计划,邀请普通车主参与新车测试,提需求、改设计。这不是营销话术,是真的把用户请进会议室,坐在工程师旁边开会。
对比之下,很多车企还在用“发布会+广告投放”这套老逻辑。而长城,更像是在做一款“社交型硬件”。它卖的不是车,是身份认同。你开坦克,就是“越野圈”的人;你开欧拉,就是“萌系玩家”;你开魏牌,就是“科技生活家”。每个品牌背后,都有一套社群文化在支撑。
但这让我忍不住想问:当一家车企越来越像互联网公司,它还能守住“造车”的本分吗?毕竟,再热闹的社区,也得靠产品力撑着。我看到长城也在押注技术——智能驾驶、Hi4电混、咖啡智能平台……但这些技术的落地速度,能不能跟上用户期待的节奏?毕竟,你让用户提了意见,就得真的改,改慢了,信任就塌了。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用户共创的边界在哪里?如果10万个用户提10万条建议,车还能叫车吗?会不会最后变成一个“大家想要的拼盘”,反而失去了品牌灵魂?长城显然意识到了这点,他们强调“引导式共创”——用户提想法,但最终决策还是由专业团队来做。这像不像一个民主论坛,但最后还得有“定调人”?
有意思的是,这种模式反而让长城在市场波动中显得更稳。2024年,国内车市内卷到“骨折价”,但坦克300依旧加价,欧拉好猫在欧洲卖得比国内还火。为什么?因为用户买的不是“性价比”,而是“归属感”。就像你不会因为别家T恤便宜50块,就抛弃你常去的潮牌社群。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长城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它已经走到了一个模糊地带——既是传统车企,又是用户生态运营商。它用造车积累信任,再用信任构建社区,最后用社区反哺产品。这像不像一个闭环的“飞轮”?
但飞轮转得再快,也得看地基牢不牢。下一个五年,决定长城命运的,可能不再是发动机热效率,而是它能不能让那个大屏幕上的每一条留言,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改进。毕竟,当用户开始认真提建议时,他们期待的,不只是被“听见”,而是被“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未来的车,一半是金属,一半是代码,还有一半是社群情绪——我们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