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那价值九千多万美元的工厂,卖掉的时候估计连灰尘都懒得擦干净了。而在另一边,铃木正琢磨着怎么把八十亿美元砸进同一个地方,把产能从两百五十万辆一口气堆到四百万辆。这画面,你说怪不怪?通用、福特这些巨头,提起印度市场都跟见了鬼似的,怎么日本人就像是找到了桃花源,不仅不走,还玩命加注?
这事儿吧,真不能简单用有远见或者头铁来解释。你得看看他们在另一个市场的惨状,才能明白印度这块地,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市场,过去那可是日系车的天下,舒舒服服就能把钱赚了。现在呢?打开销量榜看看,除了特斯拉那个异类,前排坐着的,清一色都是中国自己的新能源品牌。日系燃油车曾经的辉煌,就像老照片一样,说发黄就发黄了。他们不是不想打,是真的打不过,那种感觉就像你还在用算盘,人家已经把人工智能甩你脸上了。
所以印度市场就成了一个避难所,一个还能让他们喘口气的地方。这里没有那么多咄咄逼人的新势力,更别提比亚迪这种重量级选手了。对丰田、本田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片净土,一片还能让他们继续玩燃油车游戏的乐园。至少在他们看来,印度人还会帮他们把门口的野蛮人挡上好一阵子。
当然,光有个避难所还不够,得能待得下去才行。这就得说到日本人那股子劲儿了,一个字,熬。熬这个字,铃木最有发言权。它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跑去印度了,那会儿的印度市场,简直就是一片蛮荒之地。深耕几十年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把当地的路况、消费习惯、甚至人情世故都摸得一清二楚了。所以铃木的车,价格便宜,皮实耐用,在印度那种路况上跑简直是绝配。
熬,也意味着得受得了罪。2012年,铃木在马尼萨尔的工厂就出过大事。工人们闹事,一把火把办公室给点了,还出了人命。工厂停工一个多月,换做别的企业,可能早就评估风险,打退堂鼓了。可铃木硬是扛了过来,这种韧性,是刻在骨子里的。也只有这种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巨头,才敢在那个地方继续砸钱。那些中小企业,看着印度市场眼馋,可真让他们去,没几个有这个胆量和家底。最近一份调查问卷就很有意思,将近八成的日企嘴上说愿意扩大在印度的业务,可真掏钱的公司数量,这几年反而还在减少。
光会熬还不行,你还得找对方法。本田在印度一直挺尴尬,卖四轮车总是不温不火,反而是他们的两轮摩托车卖得风生水起。后来他们琢磨明白了,干脆利用印度工厂的成本优势,生产燃油车,再出口回日本市场。你看,这思路一下就打开了。既然在高端市场打不开局面,那就老老实实发挥自己成本控制的优势,把印度当成一个生产基地,也算是一条出路。
丰田的情况也类似,全球利润下滑得厉害,最新的业绩预测里营业利润同比减少了快三成,也就印度市场销量增长了14%,达到了16万辆,算是一抹难得的亮色。为了这抹亮色,丰田也只好硬着头皮建第四座工厂。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他们在这里有足够的控制权。丰田和铃木在印度的公司都手握多数股权,本田更是完全控股。这让他们觉得,这盘棋,自己还能说了算。
但躲到印度,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我看未必。铃木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几年前的50%,掉到了现在的40%。谁抢走的?就是印度本土的车企塔塔和马恒达。人家也在学,在进步,产品线也在一步步扩张。印度自己也想造车,等时机成熟了,对日本车企还能不能像现在这么友好,谁也说不准。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当年跑路的福特,最近又传出消息,准备投资三点七亿美元,在印度生产新型发动机。你看,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永恒的弃子,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旦有利可图,跑了的还是会回来。
说到底,日本车企在印度的坚守,一半是出于无奈,一半是出于几十年的惯性。他们不是看不到这片市场的复杂和风险,只是相比于其他地方的风暴,这里的岁月静好显得尤为珍贵罢了。铃木熬了几十年,从一半的市场份额熬到了现在只剩下四成。这碗饭,看着挺香,真吃到嘴里,可能满是沙子,也得往下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