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个月,车圈的瓜可真是一茬接一茬,热闹得跟过年似的。你打开手机,隔两天就能刷到一条“某某车企高管离职”“某某品牌换帅”的消息,我都快记不清这是第几波了。有人说,现在车圈平均每两天就上演一次人事变动,简直比换手机壳还勤快。以前咱们聊车,聊的是谁家续航更扎实,谁家智驾更聪明,谁家价格更“真香”;现在倒好,一开口就是“哎你知道吗?XX品牌又换CEO了”。这背后到底是风起云涌的战略调整,还是内卷到头的无奈出走?今天咱不聊参数,不比配置,就来扒一扒这场席卷整个行业的“人事地震”。
先说说最让人意外的——某新势力头部品牌,刚宣布完“月交付破三万”的喜讯,紧接着就传出CTO离职的消息。你说这算不算“打脸”?一边是喜报频传,一边核心技术人员悄然离场,这剧情比电视剧还抓马。更离谱的是,这位CTO走的时候连交接都没做完,直接“裸辞”,业内都惊了。你说他是累了?还是理念不合?其实明眼人都懂,新势力玩的是“快”,融资、发布、交付、扩张,一环扣一环,压力大到爆。技术负责人天天被KPI追着跑,头发一把一把掉,最后干脆“劝退”自己,拍拍屁股走人。这哪是辞职,简直是“自我救赎”。
再看传统车企这边,也不太平。某德系大厂,为了转型电动化,一口气裁掉了十几个中层管理岗,转头高薪挖来一堆“懂智能化”的年轻人。老员工气得直跺脚,说这是“天塌了”,干了十几年,说没就没。可车企也没办法,电动时代拼的是软件、是生态、是用户体验,老一套“机械思维”真支棱不起来了。你让一个一辈子搞发动机的工程师去研究车机系统,那不是强人所难嘛。所以,换人,成了最直接的“断臂求生”。
有意思的是,有些变动反而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某自主品牌,悄悄请回了十年前出走的“老将”,这位可是当年“国民神车”项目的灵魂人物。他一回来,立马牵头搞了个新品牌,主打“智驾平权”,价格直接打到二十万以内。这波操作,简直是“王者归来”,老粉丝直呼“上头”。你看,同样是换人,有的是“树倒猢狲散”,有的却是“英雄再出山”,区别在哪?关键还得看有没有清晰的战略和敢拼的魄力。
说到这儿,咱也来横向比比几款“人事变动”影响较大的车企代表车型。
第一个是特斯拉Model 3。马斯克一天到晚搞事情,高管走马灯似的换,但Model 3销量愣是没掉。为啥?产品力太“顶呱呱”了。三电技术行业领先,百公里加速快得像“驾驶玩具”,FSD虽然还没完全落地,但L2级辅助驾驶已经够用。关键是,品牌号召力在那儿,哪怕公司天天“宫斗”,消费者还是愿意买单。这车,就是“车界网红”里的“常青树”。
再看蔚来ET5T。这车本身没得说,颜值在线,内饰豪华,换电模式也挺香。可问题是,最近几个负责用户运营和供应链的高管接连离职,导致部分地区换电站建设延期,用户抱怨“充电比加油还难”。你说这车产品不错,但服务体系一旦掉链子,再好的配置也白搭。这就像一道好菜,厨师手艺一流,可端菜的服务员老罢工,顾客能满意吗?所以,蔚来现在面临的不是产品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最后说说比亚迪汉EV。这车这几年简直是“真香”代名词,销量一路“上桌第一个动筷”,走路都快“摇头晃脑”了。虽然比亚迪也有人员调整,但基本都是内部轮岗,稳定性强。为啥?人家三电技术全自研,产业链攥在自己手里,不怕“卡脖子”,也不怕“人走茶凉”。哪怕外面风大雨大,它自岿然不动。这种“全产业链自给自足”的模式,在动荡期反而成了最大护城河。
聊了这么多,你会发现,车圈的人事变动,本质上是行业巨变的缩影。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三股浪潮拍过来,谁跟不上节奏,谁就得被淘汰。有人选择激进改革,大换血;有人选择稳扎稳打,内部调优;也有人干脆躺平,等着被收购。但最终,决定一辆车能不能卖出去的,还是产品本身。高管换得再勤,车不行,一切白搭;高管稳如老狗,车拉胯,照样“跌冒烟了”。
当然,人事稳定也能提升消费者信心。你想啊,你买辆车,结果刚提车,负责这款车的团队解散了,后续OTA升级谁来做?软件问题谁来管?这种“不确定性”,对品牌口碑可是致命打击。所以,车企不仅要造好车,还得管好人。毕竟,再先进的技术,也是人搞出来的。
现在问题来了——面对这些频繁变动的车企,你会更看重品牌稳定性,还是只看产品力?如果两款车配置差不多,一个是高管频繁变动的新势力,一个是团队稳定的传统大厂,你会怎么选?这样的车圈江湖,你觉得是乱世出英雄,还是劣币驱逐良币?你喜欢那个车呢?评论区聊聊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