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氢能源汽车凭借零排放、长续航、补能快等优势,被视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然而,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大国,氢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度却明显滞后于纯电动汽车。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中国为何不大力发展氢能源汽车?是技术瓶颈、成本高企,还是政策导向的选择?本文将从政策、技术、基建、经济性四大维度,客观解析中国氢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一、政策支持:从“示范引领”到“规模化突破”的过渡期
中国对氢能源汽车的支持并非“缺位”,而是处于从“政策培育”向“市场化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
1、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地位: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5万辆的目标(重卡占比超50%)。2024年《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燃料电池汽车是清洁低碳氢应用的核心场景,要求推动氢能重卡、冷链物流等商用车规模化应用。
2、地方政策加速落地: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京津冀、上海、广东等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覆盖41个城市。山东、吉林、四川等地通过“氢能高速通行费减免”“绿氢项目补贴”等政策降低使用成本。例如,山东省自2024年起对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直接刺激了氢能重卡的跨省运输需求。
3、政策痛点:补贴退坡与长期规划缺失:当前政策以“示范应用”为主,首轮补贴将于2025年底到期,而接续政策尚未明确,导致企业与资本持观望态度。此外,氢能尚未被纳入国家能源管理体系,加氢站审批流程复杂,制约了基础设施扩张。
二、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氢能源汽车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核心环节仍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
1、燃料电池系统:寿命与成本双提升:过去三年,燃料电池系统寿命从1万小时提升至2.5万小时,电堆功率密度从3.0kW/L跃升至4.5kW/L,系统成本降至2000元/kW以下(较2017年下降80%)。然而,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国产膜寿命仅5000小时,不足国际水平的1/3。
2、储氢技术:高压气态为主,液氢与固态储氢待突破:目前,70MPaⅣ型储氢瓶已实现国产化,但单瓶成本仍超2万元,是35MPa瓶的3倍。液氢储运因能耗高、成本贵(约是气态的2倍),尚未大规模应用;固态储氢技术虽可降低储运成本50%,但处于研发示范阶段,预计2030年商业化。
3、整车性能:商用车领先,乘用车滞后:氢燃料电池重卡续航达600公里以上,补能时间仅10—15分钟,适合长途重载场景。但乘用车因电堆体积大、成本高(售价是同级燃油车的3倍),市场渗透率不足1%。
三、基建短板:加氢站“孤岛效应”制约规模化
加氢站数量不足与分布不均,是氢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瓶颈。
1、全球对比:中国加氢站数量居首,但密度不足:截至2025年6月,中国建成加氢站459座,占全球总量的1/3,但多数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示范区,跨省物流网络覆盖不足。相比之下,德国虽仅有128座加氢站,但通过“氢走廊”连接主要工业区,形成高效补能网络。
2、建设成本高企:单站投资超千万元:加氢站建设成本是充电站的5—10倍,且氢气储运成本占终端售价的50%以上。以山东为例,车用氢气终端加注价约30元/kg,其中制氢成本占50%,储运占23%,加注占26%。
3、运营困境:利用率低导致亏损:多数加氢站日加注量不足100kg,远低于盈亏平衡点(约500kg/日)。例如,美国加州因加氢站亏损,2024年关闭了17座站点,导致丰田Mirai车主集体诉讼。
四、经济性挑战:全生命周期成本高于燃油车与电动车
氢能源汽车的经济性劣势,是市场化推广的核心障碍。
1、购车成本:重卡售价是柴油车的3倍:一辆氢能重卡售价约150万元,经补贴后仍需90万元,而同规格柴油车仅30万元。根据罗兰贝格分析,氢能重卡总拥有成本(TCO)需降至柴油车的1.5倍以内才具竞争力,预计需等到2030年。
2、氢气成本:绿氢占比不足5%:中国氢气年产量超2000万吨,但95%为灰氢(通过化石燃料制取,碳排放高)。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虽从2020年的50元/kg降至2025年的25元/kg,但仍是灰氢的2倍。
3、商业模式创新:从“卖车”到“运营服务”:为降低成本,企业探索“站车协同”“氢瓶租赁”等模式。例如,国家电投与一汽解放合作,在内蒙古推行“风光制氢—加氢站—重卡运营”一体化项目,通过绿电直降制氢成本;云韬氢能通过“系统龙头牵引+全产业链闭环”模式,将31吨混凝土车运营成本降至4.29元/km,低于燃油车的4.79元/km。
中国氢能源汽车的发展并非“停滞”,而是处于“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基建完善—规模化应用”的爬坡期。短期来看,政策需明确接续补贴、完善氢能管理体制;中期需通过技术迭代(如低铂催化剂、液氢储运)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长期需构建“车—站—线”协同的生态体系,推动氢能重卡在长途物流、工业园区等场景的商业化落地。
氢能源汽车不会取代纯电动汽车,而是与其形成互补:电动重卡适合短途固定路线,氢能重卡则攻克长途重载场景。未来,随着绿氢成本降至20元/kg以下、加氢站数量突破1000座,中国有望在2030年形成完备的氢能交通体系,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您认为氢能源汽车能否在10年内实现与燃油车、电动车的“三足鼎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