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光环下的安全警钟 小米召回11万SU7 辅助驾驶信任危机
116887辆。
这不是销售数字。
是小米汽车不得不面对的召回现实。
2025年9月19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则公告。
让众多小米车主心头一紧。
小米SU7标准版。
生产日期在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
全部需要召回。
问题出在哪里?
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那些极端场景。
系统可能识别不及时。
预警不充分。
应对措施不足。
若驾驶员未能及时介入。
碰撞风险增加。
安全隐患明确。
01 远程修复的隐患
小米的解决方案是OTA。
汽车远程升级技术。
用户无需到店。
免费升级相关软件。
雷军转发了回应。
"车主朋友们仔细看看"。
这次升级。
优化了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
新增动态车速功能。
让高速领航辅助功能通行更连贯。
修复了高速领航辅助功能。
优化了大车避让和绕行体验。
驶经压线大车可尽早识别。
但问题是。
这已经是小米SU7上市后的第二次软件问题召回。
短时间内两次因辅助驾驶问题被讨论。
02 不是第一次
2025年3月底。
安徽铜陵。
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造成3人死亡。
事故发生前。
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
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
驾驶员接管车辆。
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
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从接管到碰撞。
时间仅在3秒以内。
太快了。
03 年轻消费者的梦想座驾
很多年轻人。
把小米SU7当成人生第一辆"保时捷"。
颜值高。
科技感十足。
开出去有面儿。
性价比高。
上市一年多。
卖了超过30万辆。
SU7提供三个版本。
标准版、Pro版、Max版。
标准版起售价21.59万元。
明显的区别。
标准版没有配备激光雷达。
仅搭载1个毫米波雷达。
辅助驾驶系统也不同。
标准版搭载"Xiaomi Pilot Pro"。
高配版则是"Xiaomi Pilot Max"。
04 二手市场遇冷
召回事件影响迅速蔓延。
上海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车商们变得谨慎。
"早上刚拒了台200公里的SU7 Ultra准新车。
不敢收。
怕砸手里"。
车商小赵自去年以来囤了20多辆小米SU7。
现在还有3台没卖出去。
一辆27万元进的准新车。
挂牌价27.5万元。
很难出手。
消费者观望情绪上升。
"这个价格能买入门级豪华油车了。
配置均衡。
还没有里程焦虑"。
05 监管收紧
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正在加强。
2025年3月。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
进一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
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活动。
不得将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
不得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
9月17日。
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标准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
设置了人机交互、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记录等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
特别针对领航辅助系统。
要求系统具备限速控制辅助能力。
系统不应在实线处执行换道。
基于我国道路交通特征。
构建了包括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等交通环境的试验场景。
那个测试场景。
几乎1:1复刻了"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现场。
06 车主的担忧
济南车主张先生有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
"上个月在高速上以110km/h的速度开启L2辅助驾驶。
前方一辆货车突然变道。
我的SU7竟然毫无反应。
继续加速向前冲。
我在最后一秒猛打方向盘。
车身剧烈晃动。
差点造成连环事故"。
这不是第一次。
"之前在经十路上。
系统竟然将大型广告牌的阴影识别为障碍物。
突然紧急制动。
后车险些追尾"。
李晓女士的遭遇更令人揪心。
7月份济南下大暴雨。
她的SU7在绕城高速上行驶。
"雨水严重影响视线。
我依赖辅助驾驶系统。
但车辆多次无法识别湿滑路面的车道线。
突然偏离车道。
向右侧护栏冲去。
我拼命纠正方向。
轮胎打滑。
车辆几乎是旋转着停下的"。
"那天晚上我吓坏了。
完全不敢再开车。
这让我对辅助驾驶产生了阴影"。
07 行业专家的看法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王建强: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
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应对能力存在局限。
车企有义务明确告知消费者技术的边界。
而不是过度宣传自动驾驶能力"。
他建议消费者:
"在使用L2级辅助驾驶时。
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
双手不离方向盘。
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不能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
法律专家指出。
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
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
如果车企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销售。
可能面临惩罚性赔偿。
技术工程师张工讲解:
视觉识别算法在逆光条件下存在盲区。
对静止物体的识别率明显下降。
毫米波雷达在检测横向移动物体时反应延迟。
"虽然通过OTA升级能优化传感器融合算法。
提高系统对极端场景的识别能力。
并增加更早的预警提示。
但最终安全责任还是在驾驶员身上。
技术只是辅助"。
08 小米的回应与挑战
小米汽车在"答网友问"中回应:
本次OTA软件升级召回。
意在"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
虽然本次升级不需要物理更换任何零件。
但小米仍按照召回的程序进行管理和备案。
客服管家在车主专属服务群表示:
"本次OTA软件升级召回。
仅需要进行远程升级。
无需到店"。
升级会陆续推送。
如果已经收到升级推送可以尽快在App或车机端完成。
但信任重建需要时间。
2025年4月10日。
"小米SU7车主退车联盟"曾向小米汽车发送律师函。
要求对"因系统缺陷导致事故或性能衰减"的车辆全额退车。
超3000名车主提交退车申请。
小米官方仅回应"可选择延长质保至8年/20万公里+3万元生态积分补偿"。
"我们要的不是积分。
是安全"。
09 不止小米的问题
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共同面临挑战。
特斯拉也多次因辅助驾驶问题召回。
2021年。
特斯拉因为巡航控制功能容易被误触发。
可能导致车辆意外加速。
召回了约28.55万辆车。
通过软件更新和优化交互提醒解决问题。
2024年。
特斯拉又因自动辅助转向、Autopilot使用控制等方面的风险。
召回了超过160万辆车。
那次召回特别强调。
驾驶员要集中注意力。
要清楚系统的功能边界。
2024年。
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
涉及车辆1123.7万辆。
分别较上年增长8.9%和67%。
截至2024年底。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收到企业报告的OTA升级活动4047份。
涉及车辆4.86亿辆次。
2024年。
汽车企业实施远程升级(OTA)召回19次。
涉及车辆406.8万辆。
比上年增长246.8%。
10 未来的路
智能汽车不是"beta版"试验场。
"把汽车当手机迭代。
是致命的认知错误"。
多位汽车行业专家指出:
"手机系统崩了可以重启。
但汽车软件故障可能致命"。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邱宝昌:
车主有权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要求退车。
"若缺陷导致'使用性能显著下降'。
即使通过OTA修复。
车主仍可主张解除购车合同"。
对小米汽车。
对雷军。
这都是关键时刻。
小米进军汽车行业。
自动驾驶是他们重点发展的差异化竞争力。
是小米汽车和其他新能源车企区别开来的重要特点。
可以说是小米汽车的一张王牌。
如果为了规避风险而故意弱化辅助驾驶功能。
那就相当于小米汽车主动放弃了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
很容易陷入没有独特卖点的困境。
但安全是底线。
汽车不是手机。
安全比智能重要多了。
雷军之前说过。
造车是小米创业以来最大的坎。
迈不过去就可能完蛋。
这次能不能过去。
直接关系到小米在汽车圈的未来。
结语:科技与人性的平衡
116887辆召回。
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是116887个车主对小米的信任。
OTA升级能修复软件漏洞。
但能修复信任危机吗?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不可能一帆风顺。
总会遇到挫折和挑战。
但关键在于。
企业如何面对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与用户沟通。
科技应该服务于人。
而不是让人为科技的不成熟付出代价。
小米需要重新思考。
在科技与安全之间。
在创新与可靠之间。
找到那个平衡点。
因为当生命与代码发生冲突时。
生命永远应该是第一位。
这不仅是小米的课题。
也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路还很长。
且行且珍惜。
全部评论 (0)